红网永州站7月11日讯(通讯员 段贵建 刘斌 肖柳)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湖南省永州市抢抓金融扶贫政策机遇,结合贫困人口产业发展,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汲取金融信贷这池“活水”,汇聚一渠“清泉”浇灌贫困人口,扶贫小额信贷提质增量,成为脱贫攻坚最有活力的“引擎”。截至目前,全市共20.03万户贫困户参与评级授信,评级授信面达到99.3%,累计发放扶贫信贷24.36亿元,增速、总量均排全省第一。
突出“三个支撑” 解决“怎么抓”
措施支撑,高位推动。一是紧密谋划部署。近年来,永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市委精准扶贫工作部署会3次、县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综合调度会10次、金融扶贫专题推进会4次、大规模专题培训会4次,对金融扶贫工作精心部署,在全市上下凝聚抢占金融扶贫制高点、赢得精准脱贫先机的思想共识。二是分解落实任务。为把金融扶贫这一政策“红利”全面释放,永州市把金融扶贫信贷不当工作压力当发展机遇、不当任务指标当政策“蛋糕”,在湖南省下达11.16亿元(其中2016年6.58亿元、2017年4.58亿元)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市、县两级“竞先揽贷”,提出了“保2争3”的工作目标,即确保完成20亿、力争达到30亿,将信贷任务细化分解到县区、乡镇、村,各金融机构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行社,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三是督查考核过硬。永州市出台专门文件,强化督查调度手段,规范扶贫小额信贷数据报送程序,统一归口县区党委政府报送,实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督查”,对后进县区由市委领导督办,并约谈主要领导。各县区也将金融扶贫作为各乡镇、相关单位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晋级的重要依据,对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的实行加分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单位和党政一把手进行约谈、通报,取消年终奖励资格,并追究乡镇、村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模式支撑,创新驱动。永州市结合本地实际,创新金融扶贫模式,拓宽金融参与领域,有效破解了金融扶贫政策落地的“瓶颈”,确保金融扶贫政策精准“滴灌”贫困人口。一是结牢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贫困人口与扶贫经济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统贷统还”“分贷统用统还固定受益”“金融+产业+兜底”等模式,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合作共赢。全市共有农业、能源、工业、商贸、旅游、服务业等11个领域、141家扶贫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小额信贷,农商行、邮储银行、农行、农发行等多家银行通过创新金融产业,参与金融扶贫。二是创新金融扶贫产品。根据贫困人口的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开发金融扶贫产品,实现金融扶贫产品精准“中靶”。新田县利用获批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全国试点的政策优势,实行“农地抵押贷款+农业产业化企业+贫困户”新田扶贫模式,累计放贷款3900多万元;双牌县农商行引入“惠林通”林权抵押贷款模式,突破了林权分散、银行惧贷瓶颈,有效推动了林业发展,促进了林农增收。
“惠林通”林权抵押贷款已发放贷款1350万元,支持贫困林农70多户。三是缩短金融服务距离。为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永州市加速推进贫困村村级金融扶贫服务站建设,简化贷款操作规程,优化贷款手续,开辟绿色通道,为贫困户的金融业务提供“上门服务”。目前,已建成705家,覆盖贫困户62176户223274人,其中为55941户贫困户建立了金融服务档案,发放贷款25896笔11.63亿元。
体系支撑,政银互动。加强政银合作,着力构建金融扶贫服务体系,实现金融扶贫政银合作互动,打通金融扶贫“肠梗阻”。一是构建金融扶贫平台。参照“城建投”公司模式,永州市各县区由县级财政注资,整合贫困乡村集体资源所有权,组建了县“农建投”公司作为财政资金整合和信贷资金承贷的平台,并设立金融扶贫服务中心,专门协调推进金融扶贫政策落地。二是撬动保险参与。为进一步防范金融扶贫风险,永州市大力推行“金融保险+扶贫”模式,在5个贫困县启动了“扶贫财银保”项目试点,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保单作担保,解决扶贫经济组织“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问题。制定了“扶贫特惠保”试行方案,对参与产业扶贫项目的贫困人口,资助实施特色农业保险、人身意外险、家庭财产险、光伏发电设备险、生活困难救助险等5大商业险种。三是倾斜存款准备金政策。人民银行永州市中心支行对5个贫困县5家考核达标的法人金融机构降低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对农行江华、新田、江永支行3家“三农金融事业部”降低2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资金2.53亿元,提高了贫困地区金融机构放贷能力。
突出“三个创新” 解决“怎么用”
领域创新,“分贷统还”模式横向拓展。目前,全市参与“分贷统还”的经济组织共涉及政府平台、能源、工业、种植、医院、养殖、农产品加工、商贸、学校、旅游、服务等11个主要行业领域,扶贫经济组织141家,累放贷款20.33亿元、带动贫困户5.23万户。其中:政府平台公司21家、累放贷款15.66亿元、带动贫困户4.03万户;种植业公司、合作社共41家、累放贷款5883万元、带动贫困户1865户;养殖业公司、合作社共33家、累放贷款4789万元、带动贫困户1308户;农产品加工业公司11家、累放贷款3147万元、带动贫困户103户。
机制创新,“利益共享”联结纵向推进。按照“四跟四走”的思路,将没有技术、项目和劳动力的贫困户,委托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帮扶,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利益联接合同,积极探索保证贫困户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市场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共同体。通过贫困户与委托企业、扶贫办、信用社(农商行)签订“四方协议”、保证贫困户每年不低于贷款投资额10%的分红和优先就业权益,实现“银行贷款-贫困户入股-公司经营-就业分红-脱贫致富”滚动发展,既确保贫困户年年分红利、家门口就业,又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双赢”。
投向创新,“金融+产业+兜底”方式靶向精准。江华、道县等县创新小额信贷方式,将金融扶贫、产业扶贫与兜底扶贫相融合,建立“兜底一批”的扶贫信贷体系,解决“兜底一批”人员脱贫问题。江华建立了“分贷统用统还固定受益”的扶贫模式:即由县政府和参与的公司(江华温氏公司)共同担保,全县1.8万兜底一批特困人员每人从县农商行申请获得小额信用贷款1万元,委托县国有公司(神州瑶都扶贫开发有限公司)与江华温氏公司发展产业(20万头生猪生态养殖项目),实现稳定脱贫长期收益,现已发放贷款1.55亿元。道县把全县所有“无劳力、无能力、无资金”等“三无”兜底贫困户共2421户、9509人,登记造册,委托道县道源扶贫开发有限公司,按信贷资金(每人1万元)的10%,固定扶贫兜底贫困户三年,现已发放贷款1.02亿元。
突出“三个到位” 解决“怎么管”
企业准入把关到位。各县区由扶贫办、信用社(农商行)牵头组织县直有关管理部门及相关乡镇,对企业进行核实、评分、排队,为贫困户选出一批有社会扶贫责任感、发展前景好、生产规模较大、经营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的委托帮扶经济组织。江华、新田等县按照产业布局优选企业,与温氏集团合作,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宁远、江华、新田、道县、祁阳、冷水滩、零陵、双牌、江永、东安、经开区、金洞等12个县区分别成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农业开发投资公司和扶贫开发公司等政府平台公司承接扶贫小额贷款,再融合相关产业开展扶贫,实行政府财政担保,降低金融风险。
风险补偿配套到位。各县区按照信贷规模比例要求,积极筹措风险补偿金,防范信贷风险。如宁远县在县财政设立4300万元风险补偿金,专项用于扶贫小额贷款投放风险抵押金,若出现贷款损失,由风险补偿金按比例偿还贷款;若贷款收回,按产业扶贫贷款投放量2%的标准安排奖励资金,以4:3:2:1的比例分别奖励农商银行、乡镇、村和扶贫办。截至今年6月,全市累计到位风险补偿金2.79亿元。
资金使用管控到位。严格按照省扶贫办相关文件要求,认真做好“四跟踪、四监管、两评估”,即:跟踪和监管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分贷统还”模式中项目实施情况、企业运行情况、贫困户受益情况,评估扶贫小额信贷效益、风险情况。宁远县扶贫办和农商行全过程监管企业、贫困户贷款使用,专款专用,企业可预支20%项目启动资金,其余资金按项目进度由乡镇、金融产业服务中心审核后拨付,从源头防控风险。项目完成后,金融服务中心根据收益情况跟踪、督促企业归还贷款,同时对发生产业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时及时提出风险补偿。
来源:红网
作者:段贵建 刘斌 肖柳
编辑:唐韵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