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牢记总书记嘱托】春风激荡追梦疾 湘企创新发展风头正劲

来源:红网 作者:杨斌 编辑:李晓玲 2017-09-26 22:10:14
时刻新闻
—分享—

通过创新发展,赵春燕和她的小伙伴提升了工作效率。

  相关链接:【牢记总书记嘱托】“一带一部”改变湖南经济坐标 打造内陆新高地

  红网时刻9月26日讯(记者 杨斌)9月25日,挺着大肚子的河南姑娘赵春燕,站在中车株机车间门口,一脸幸福。她身后五米开外的工位,正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车株机时,停下来和她交谈的地方。

  这位1988年出生的姑娘,2008年进入中车株机实习,现在已成长为“指挥”28名员工的工位长。在赵春燕和她的小伙伴的努力下,经过优化工序和革新生产辅助工具,“原来一人一天只能完成一节车厢的布线工作,现在可以完成两节车厢的布线。”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这样的事例,在株机,在中联重科……在湖南的企业中,已成为平常景象。

  搭建人才梯队 夯实创新发展基石

  “我的岗位靠近车间大门口,总书记进车间后,看到我们的公示牌,就停下脚步问了正在工作的我两个问题:‘回修’是什么,还有我们是怎么实现‘零回修’的。”四年过去了,赵春燕对当时的场景还记忆犹新。

  可不要小瞧布线工作。作为高科技的集成品,“机车的所有通讯联络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都要通过各式各样的线路来实现,这些线路就是机车的‘神经网’,作用重大。”为了提升精细化作业水平,去年公司还安排赵春燕等一线员工赴日本丰田等公司进行学习。“从刚进公司的小丫头,到成长为职业工人,还即将成为孩子的妈妈。有了房,还有车,我感谢株机,给了我们向上的空间。”赵春燕语气诚挚地说。

  在中车株机,类似赵春燕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中车株机通过设置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发展等级、发展评价标准和发展路径的设计,实现了组织与个人互赢共荣,满足了公司快速发展对人才队伍建设、员工整体素质提升的需要。

  “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落脚点正是为了提升企业创新发展水平。”中车株机董事长、党委书记周清和一语中的。

  人才队伍也是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行业专家,超过25%的员工从事产品及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目前,中车株机已建立起多层次的技术带头人人才培养渠道和机制:一是建立了与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等高校或科研机构的长期技术交流机制,已有10多位核心科研人员参加培训和学习;二是联合国防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共同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三是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博士后高层次人才,已累计培养博士后9人,在培博士后3人;四是通过安排核心科研人员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方式加强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五是实施科研项目制管理,鼓励有技术水平、有综合协调沟通能力的技术人员承担公司级、中车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的形式,加强潜在技术带头人培养工作。

  创新带动发展 湖南企业“明星产品”频出

  今年7月,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一场庆祝建军90周年的盛大阅兵仪式在此举行,强大的阅兵阵容让举国上下为之振奋。现场同样引人瞩目的,还有支撑央视高空拍摄的特种设备——来自中联重科的起重机、泵车等多台4.0系列高端智能装备。

  从2014年开始,中联重科聚焦实施产品升级换代“4.0”工程。如今,这批有“大脑”,能感知外部信息,会主动思考的4.0新品已陆续投向市场,成为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以参与建军90周年阅兵的56米高精高效泵车为例,上市以来,该产品已累计实现销售额21.2亿元。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说,“4.0系列产品是中联重科自主创新的最新成果,也是60余年技术积淀的结晶。”

  当前,中联重科耗时三年全力推进的以“模块化平台+智能化产品”为核心的产品4.0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首批工程机械4.0产品在全球花开遍地。中联重科主导编制的国际标准ISO19720-1也于今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成为该行业首个由中国主导参与并正式出版发行的国际标准,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同时,有效提升了中国装备制造的国际话语权。

  9月20日—23日,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及矿山机械展(BICES2017)在北京举行。中联重科以4.0产品为主力,带来了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路面机械、基础施工、土方机械、建筑机械和工业车辆7大系列13款产品,每一款都代表了行业最高发展水平,展现了大国重器的非凡实力,给到场的每一位客户带来了惊喜。

  一位业内人士在参观后表示,工程机械行业正在回暖,但竞争也在加剧。看到中联重科新推出的这些智能环保的4.0新品,坚信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从科研院所到世界级企业,传承与创新的故事仍在中联重科不断发生。“科技之魂和工匠之心,将推动中联重科继续厚积薄发,在全球市场竞争中释放更大的能量。”詹纯新说。

  吸收融合“中国智造”走向全球

  自中国企业迈出国门的那一刻,就已经将自身置于全球化的竞技平台上。如何抓住机会、创造机会并在竞争中突围?历史证明,等、靠、要是等不来企业发展机会的!有条件也得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让镜头再次闪回到中车株机。2015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主席诞辰122周年的这天,我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交通——长沙磁浮快线开通试运行。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欣然提笔《写在长沙磁浮列车开通试运行之际》:“感谢株机厂的科研人员,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从来没有动摇……”

  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点赞中车株机科技创新的背后,是因为80年的风雨征程中,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中车株机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创新之源——这里为何诞生了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为何能长期引领中国每一次电力机车技术的进步与变革?

  周清和说,原因就在于“大胆引进先进技术,加速铁路工业现代化进程。”从此,中国电力机车的发展开启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新模式。

  引进日本6K机车,引进日本日立企业牵引电机,引进法国防空转速度传感器…… 40多年来,从苏联到法国再到德国,从H60到8K再到城轨车辆的技术合作,来到田心的外国人一波接一波,公司通过吸收创新,迅速追赶世界。2006年,与西门子合作生产具备单机牵引万吨重载列车能力、被称为“重载之王”的中国最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HXD1型成功下线。

  如今,让已身为中国中车总工程师张新宁(时任中车株机总工程师)欣慰的是,2008年以来,依托引进技术奠定的基础,株机人在创新的路上不断加速。自主研制成功的HXD1B世界最大功率电力机车问世;2012年深度国产化HXD1在京行驶试验全部顺利完成;2016年,最高时速200公里的新型电力机车已在国铁干线上进行最后试验冲刺……

  2015年,长沙磁浮开通试运行,实现贴地飞行。创新的组织方式诞生的磁浮列车,汇集了全球最顶尖的磁浮研究成果,运用了时下热门的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由株机公司牵头与同济大学、国防科大、西南交大、中南大学、中铁二院、中铁四院等单位开展紧密技术合作,产、学、研、建握指成拳,白手起家圆梦磁浮。

  截至2016年中,株机公司、株洲所、株洲电机公司先后完成了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城际动车组、中低速磁浮列车等整车领域的设计、产品、制造平台的建设,并在各自的专有技术延伸方面建立了自主创新平台。

  “技术可以引进,而创新力却需要自身培育!”周清和说,通过开放合作,学习国际先进工业设计之道,再转换为自主创新力,拥有比肩国际的设计能力,这才是最终目标。

  而今,除了核心技术全球领先,中车株机工业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不断攀升,自主设计的马来西亚城际动车组、土耳其安卡拉不锈钢地铁和“储能式轻轨车辆”,连续三次获得中国工业设计最高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金奖”,工业设计中心成为轨道交通行业唯一的“中国工业设计十佳创新型企业”……

  殊途同归。中联重科的SC200EB施工升降机也是在中联重科并购荷兰RAXTAR后,通过吸收欧洲技术、自主研发制造的第3代“BWM”系列4.0升降机。中联重科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说,SC200EB施工升降机具有“节能、智能、人性化”等特点,是中联重科在建筑施工机械领域内“里程碑”式的4.0产品。

  以更好的创新体系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

  面对即将来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湖南企业将以怎样的姿态迎接?

  中车株机以全国第一名的身份入选国家2015年智能制造新模式专项,成为了全球首个建设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项目的企业;2016年3月,株机获批建设“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自主创新及国际化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2015年11月,《2016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出台,株机牵头的30T轴重电力机车、城际快速动车组、储能式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浮等被列为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展重点。

  大企业抢占先机,中小企业也不甘落后。衡阳瑞达电源有限公司是衡阳市委、市政府2007年重点招商进驻衡阳松木工业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涉足新型高效的蓄电池研究、开发、生产及经营。产品覆盖通信、新能源储能、新能源汽车、电力系统、数据中心备用电源、军事电源等诸多领域,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在研发、工艺、装备和管理四个方面的创新投入累计超过数亿元。现拥有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公司的AGM深循环、EV等高技术含量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国际市场,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OPZV电池、纳米硅胶体电池、铅碳电池均已经开发成功并投入市场,为公司在技术上占领了市场的制高点。

  传统能源企业也在积极转型。未来,“互联网+传统金属行业”的创新模式或将引领有色金属产业升级与转型。这是湖南金龙锰业的革新之路。

  金龙锰业通过与湖南有色金属交易平台达成合作,走“互联网+传统金属行业”的发展之路,开发了“互联网+”销售平台,带动金龙锰业产品销售火爆。产品经过互联网畅销国内各大钢厂,并出口到欧美多个发达国家。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可以看见,在创新发展的路上,只有追赶,没有终点,湖南企业正踊跃前行,续写着湘企的传奇和商业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杨斌

编辑:李晓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7/09/26/90159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