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未来长沙“预览”:拿航天科技过日子,比科幻大片更过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芳 长沙报道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正在全球“攻城略地”。
12月1日,日本冲绳县隆重举行了来自中国的比亚迪K9纯电动大巴交付仪式,易守难攻的日本汽车市场,再次被中国品牌攻破。
12月9日,摩洛哥与比亚迪签署绿色交通战略合作。此次合作中,比亚迪将把中国新能源行业标准引入以欧洲标准为主导的摩洛哥,该标准有望成为整个非洲的“参考系”。
位于雨花经开区的长沙比亚迪基地正是K9的“发源地”,也是“量产地”。长沙由此成为电动客车、电动卡车及专用车的全球制造中心。比亚迪进军摩洛哥,云轨项目是重头戏。而2018年,比亚迪将在长沙基地建云轨全国配套中心。于雨花经开区而言,这意味着10万亿的市场蛋糕。
湖南的产业园区,大多是“一主一特”的产业布局,雨花经开区也不例外。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是园区的主导产业,以机器人为主体的智能制造是其特色产业。
构建园区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链,可能并不是一个难题。而如何构建具有导向性的产业,体现中国制造的先进性,并达成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却是一个不容易的工程。全球化的时代,且看雨花经开区如何转身?又是怎样把握关键项目,形成产业优势?
“一主一特”产业定位清晰:新能源汽车+机器人
雨花经开区扼守长沙市东南门户,地处长株潭城市群“绿心”片区。2003年元月启动建设,早期以环保产业和工程机械为主导。
2009年之前,雨花经开区历经千辛万苦引进了一批企业,但限于园区初期的定位,所引进的产业,特色不明显,部分产能过剩,甚至业态落后。以工程机械来说,在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背景下,雨花经开区如何构筑工程机械这个符号?
为前瞻性地构筑一个对后代、对未来负责的产业体系,雨花经开区毅然决然地舍弃了前期给园区带来一定经济效应的部分产业,推动环保产业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转型,着眼于高端智能制造,扬弃传统的工程机械。于是,一个“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的产业定位逐渐清晰。
长沙市雨花区委常委、雨花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郭四军说:“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为了做好就要做少,为了做少就要做精,根据一主一特的产业精准定位,我们谢绝了不少产值税收都很可观的项目。”比如上市公司金杯电工,每年产值很高,税收也可观。但是,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环保问题,雨花经开区果断劝解,促使其生产基地外移。
“始终如一走专而精的都市型产业园区发展之路。”郭四军坦言:“我们是都市型园区,比块头比不过县市园区,比产业比不过国家级园区,我们就将目光投向比税收比就业等产出……”
目前,雨花经开区形成了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为主导的产业链,累计引进13家上下游企业,具备从模具到零配件到整车到储能电站的生产能力,2016年实现产值170亿元,产业占比达四成以上,创造了近万个就业岗位。2017年,全年工业产值预计达2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7.6%。
新能源汽车“军团”驶向世界,云轨项目是个10万亿蛋糕
2009年,比亚迪电动大巴项目落户雨花经开区,仅仅一年之后,全球第一款纯电动大巴比亚迪K9在长沙雨花比亚迪下线,长沙随之成为比亚迪电动客车的全球制造中心。在K9的下线仪式上,巴菲特与比尔·盖茨赴长沙参加了剪裁仪式。
比亚迪实施“公交先行”战略,2013年,比亚迪电动大巴在长沙城区上路运营。现在,比亚迪“城市公交电动化”这一解决方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大城市正在加速普及电动公交车。数据显示,长沙比亚迪1-11月电动客车累计产量4006辆,同比增长64%。
2014年,比亚迪提出“7+4”全市场覆盖战略。2015年5月18日,比亚迪汽车与雨花经开区签署合作备忘录,投资50亿元,在长沙比亚迪汽车城二期兴建电动卡车及专用车生产基地。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轻捷智能的比亚迪纯电动环卫车惊艳首秀。完全投产后,长沙比亚迪汽车城将具备年产轿车80万辆、特种车10000辆、电动大巴5000辆的庞大产能。
受惠于比亚迪汽车的落地和投产,围绕新能源汽车这一主导产业而衍生的上下游配套产业纷纷落地。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补链项目,湖南晓光模具投资44亿元建设的新能源汽车车身装备与零部件智能制造工厂,能同时给比亚迪汽车、广汽三菱、广汽菲克、上海大众、长丰汽车、湘潭吉利、株洲北汽、众泰汽车提供模具和零部件。
2018年,比亚迪将引入集团新兴产业——云轨的相关核心零部件,投放长沙基地生产,培育新的增长点。云轨是类似地铁却在空中行驶的跨座式单轨交通模式。在比亚迪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看来,云轨是电动车的延伸战略,实际上它还是一个电动车,只是将电动车放在空中,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的痛点。
在雨花经开区建云轨全国配套中心基地意味着什么?王传福算过一笔账,广东省汕头市跟比亚迪签的云轨项目有250公里,差不多400亿元,而就像汕头这样的城市在中国有273个,这是一个大约10万亿的蛋糕。
机器人产业链条全覆盖:坚持走特色、研发之路
几乎在一夜之间,“人工智能”“机器人”开始跃入人们的视野。2013年,上海、昆山、徐州、唐山、天津、重庆、青岛等十大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形成,并在国内产生一定示范引领作用。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
相较而言,湖南的机器人产业园起步较晚,最早确立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园区当属雨花经开区。该园于2013年率先在全省提出将智能机器人产业作为园区的特色产业,2014年初,确立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开始针对性招商。2015年3月,雨花经开区被湖南省政府授为“湖南省机器人产业聚集区”。
在园区的运作上,雨花不是把商家厂家招进来就算了事,而是着眼于长远,加大研发力度。雨花成立和引进的两大研发机构,长沙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和湖南自兴人工智能研究院,都是从事机器人产业源头研发的智库。目前,已有10多个项目分别在两个研究院进行孵化和转化。
2017年9月,航天中南先进光机电技术创新中心落户雨花经开区。航天技术将给园区带来什么?将来,园区生产的比亚迪汽车,也可以像手机一样,自由组装系统;园区组装机器人就像孩子组装乐高玩具。航天中南先进光机电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更是描述了“未来工厂”的模样:按照消费者“喜好”下单,工厂能同时备料,机器按需自动生产,然后安排发货。他说:“人工智能改变的不仅仅是制造的方式,而是颠覆我们对于工厂的整个认识。”
截至当前,园区有157家企业,其中本体16家,零部件35家,集成53家,配套53家,雨花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实现了从研发、生产、销售到培训的整个产业链条全覆盖。
近年来,各地纷纷上马机器人项目,成为一种热潮和时髦。在这种有些熟悉的模式和热潮中,郭四军说:“雨花经开区坚持做三点,围绕工程机械以及比亚迪汽车产业做应用为主的装配机器人,做出特色;为避免高端产业低端化,雨花经开区选择做研发,从源头夯实产业的基础;在智能制造投资白热化时期,雨花选择做生态,构建机器人全产业链,打造最具创新、最有价值的产业园区。”
来源:红网
作者:胡芳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