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年度纪事·人物篇①】十九大代表姜欣:等待所有美好纷至沓来
【年度纪事·人物篇②】泥石流里爬出来的汉子 要让这块土地“不只有悲伤”
【年度纪事·人物篇③】余青山:带头砍掉黑杨,合作伙伴称要送我进监狱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艳 何青 宁乡报道
望着集镇上楼群拔地而起,主动找村邻们谈谈天,这是39岁的王建最近半年来坚持的习惯。
身后不远处是他的新家。
看着受灾村民们有的住进政府免费提供的新房,有的正在自建,王建脸上的笑容日渐多了,但他仍会想起那个令人心碎的日子——2017年7月1日。
那天,两股泥石流突袭宁乡沩山乡祖塔村王家湾,瞬间山石崩落。
第一场泥石流砸中王建的新家,埋下母亲周爱香,而第二场泥石流翻滚下来,砸入地面、田埂、河塘,砸中的是前来营救母亲的乡邻,吞噬散落的人群。母亲之后,8条生命追加了这场泥石流中的死亡数字。
王建是这场灾难里的幸存者,却从此背负着8条人命带给自己的歉疚感。
“这片土地生我养我39年,也是我余生的伤口。”这个从泥水里爬出的汉子,逐渐抹去眼角的泪珠,他想在泥石流事发地建水果基地,名字就叫王家合作社。周遭的人都知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合作社,“他想让经历苦难的人,包括他自己,重燃生活希望。”
深怀愧疚
如果没有这场灾难,王建原本在广州当水电工。这几年他攒下积蓄,建起新房,却在一夜之间变得几乎一无所有:他失去母亲、好友,包括村民们多年来的亲近。
“都是活生生的亲人,刚才还和你好好说着话,转眼就没了声息。”事情发生后,王建遭受着莫大的煎熬,甚至来不及表达失去母亲的悲伤。媒体蜂拥而来,面对镜头,除了表达对遇难者的敬重,他不愿触及自己的内心。
“不幸引发了更大的不幸。”自家遭难,村民出手相救,王建深存感激,但愧疚执拗地存在王建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却又无法言说。
何望林、严国生、周立生、李国军、王楚钦、严卫连、伍华荣、姜成良,这是在营救现场逝去的8位村民,其中有的是挚友,有的是长辈,有的是村里的救援队成员,王建说自己这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些人。事发后,他默默地拄着拐杖,看望救援遇难者的家人,看望受伤住院的相邻,安慰处于惊恐之中的儿女。
王建说,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不能一个人呆着,唯有不停地行走才能不去回忆。“这段时间里,村里人给我更多的是鼓励。有时候对方主动的一句问候,都会觉得很温暖。”
遇见温暖
王建说自己是幸运的,遇到了守望互助的村民,遇到了主动作为的政府,遇到了慷慨相助的人们。
2017年7月28日,祖塔村泥石流“救人群体”登上了中央文明办的7月“中国好人榜”,发榜词为:在令人恐惧的自然灾害面前,祖塔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舍生忘死、见义勇为,与邻为善、守望互助,敬业奉献、勇于担当,汇聚了澎湃向上的道德力量,诠释着无上崇高的道德品格,绽放出大爱无疆的道德光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群体”。营救母亲的乡邻成为全国知晓的好人,王建绷紧的心弦稍稍松了一点,“是肯定,更是告慰。”
在2017年7月1日的特大洪灾中,沩山乡58户人家的房子全倒或重度毁损,沩山乡党委、乡政府决定:把宁乡密印景区对面的部分土地拿出来,新征收部分土地,建成“千手爱心大屋”。7月22日,居无定所的王建一家入住爱心大屋,随后,祖塔村另外7个像王建一样的房屋全倒户纷纷住了进来。
除了集镇集居安置,沩山乡还为受灾户提供了两种安置方式,一种是政府补贴8万元,自选宅基地;另外一种是政府补贴8万元,在千手爱心大屋隔壁的“同心大屋”宅基地建房。王桥亭和王庆忠等村民选择在同心大屋自建房屋。
彼此熟悉的村民又成了集镇上的邻居,彼此之间增添了不少温暖。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王建等人温暖的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宁乡洪灾后,湖南各地的救灾物资纷纷涌来,为宁乡救灾脱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鼓舞。来往祖塔村的爱心人士一拨又一拨。一有时间,王建会带着志愿者去往受灾严重的村民家,“正是这些爱心,温暖了每个受灾的人。”
重燃希望
就像是天意,在王建搬进千手爱心大屋的那一天,一家媒体赶来采访。站在满是泥土的王家湾,记者说了一句,这里就这么荒废了,很可惜,也许适合做养殖。
王建拄着拐杖站在一旁,将这句话听进了心里。
对啊,泥土之下,藏着悲伤,泥土之上,也许可以重燃希望。
王建想着朝着种植业发展。隔壁不远就有一个种植基地,培育出来的黄桃挺受欢迎。抱着这个希望,王建开始四处奔波。
自力更生是灾后重建珍贵的品质。
为鼓励王建申报种植基地,沩山乡政府和祖塔村联合成立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积极争取农业、林业、国土、水务、科技、扶贫等部门的政策支持。宁乡林业局派出专业队伍,拍摄卫星定位图,并帮助王建拟出建设方案。
建设基地,王建采取的是“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王建挨家挨户地走访,征求乡邻的意见。80岁的王继明看不清字迹,王建便逐字逐句地念,听完后,老人家竖起大拇指,“这里的地和人都不能荒废了,我支持你。”
得到村民的支持,王建有了信心。
申请种植基地,参加创业培训,学习种植嫁接知识,承包村里的公路修复积累资金......有了可以奋斗的目标,王建恢复了精气神,生活像按下了“快捷键”。
连日来的奔走没有白费。宁乡林业局答应免费提供果苗和肥料,并提供专业的黄桃种植技术培训;沩山乡党政干部讲政策、出主意,帮着解决大大小小的困难。
未来期许
在乡亲们的鼓励和政府倾力相助下,8月21日,“宁乡王家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一起成为合作社股东的还有4名乡邻。按照规划,基地种植计划分为三期,一期计划种植95亩,二期发展140亩,2019年发展365亩。
“更好地活下去,才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告慰。”在王建心里,这半年来,自己并没有忘记伤痛,但如今最重要的事情是将悲伤藏起,带着乡亲们靠自己的力量脱贫。
王建的合作社获得营业执照后,村里很多村民也想跟着他一起种植黄桃。“等我先尝试,种好了,您再种。”王建这样回复乡亲,这次,他想自己先承担风险。
在营救中左腿受伤、被高位截肢的严存良,是王建的好友。得知王建建设水果基地的想法,他说,“我们都是从泥石流里爬出来的人,珍惜生命,拧成一股绳,这样日子才有盼头。”
2017年12月8日是“黑哥”姜成良的生日,7月1日当天,姜成良在泥石流中遇难。12月9日,姜成良儿子举行订婚宴。那天,家里贴起了贴起喜联,放响了鞭炮。这是泥石流事件以来,祖塔村里的一件大喜事,王建在后厨炒菜,严存良坐在轮椅上做后方指挥,一切忙而不乱。“我启动了黄桃种植基地,存良的左腿将在政府帮助下装上假肢,你放心......”王建和严存良鞠躬,倒酒,而后,一起絮叨着洪灾之后的生活。
眼下,曾经残垣断壁的废墟被挖平,泥泞不堪的山坡上修起了5米宽的马路,站在村口,一个新的王家湾呼之欲出。王建最担心的山坡加固问题,也被相关部门提上议程。
“生活要向前看。” 望着这个曾令大家心碎的地方,王建两眼泛潮。
寒风中,王建说出了自己对未来的期许:等过完春节,我要在这里种上许多果树,还有花,让每个季节都有花看,有水果吃,“我要让这块土地,不只有悲伤。”
【这一年·抗洪救灾】灾后重建湖南勾勒崭新蓝图
2017年6月22日至7月3日,历史罕见的大洪水,导致湖南14个市州逾千万人受灾,房屋倒塌、农田被毁,满目苍夷。为保家园,三湘儿女齐心协力、干群携手,打响了抗洪抢险悲壮的一战。
一股股应急救援力量迅速集结,一支支救援抢险队伍陆续抵达,守望相助、众志成城。抗灾救灾、重建家园中,一个个英勇感人的故事在三湘大地接连上演。
洪水的褪去,被灾难打乱的日子开始慢慢恢复了往日的从容。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全省各条战线全力投入灾后补损,当地群众也不等不靠迈开了重建家园的新步伐。
希望是什么?就是一种积极昂扬的生命姿态。这一点,在39岁的王建身上一览无余,他说,从泥土里爬出来的人,会感恩,会珍惜,会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生命的价值。
黄兴镇农田里菜农米孝连迎来丰收时刻;宁乡流沙河镇扶冲村双新组村民王秋秀有了温暖的家;岳阳张谷英镇恢复了往昔的宁静与美好……一切正朝着美与好的方向发展。
截至目前,全省下拨救灾资金5.3亿元,调运救灾物资4万余件,转移安置160多万人次,紧急生活救助47.1万人次。同时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全省各级慈善公益组织募集赈灾资金5.8亿元,赈灾物资4.5亿元。
“房子倒了可以再建,庄稼冲了可以再种,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各级党委政府一定会帮助大家尽快重建家园,争取让大家赶在春节前搬进新房迎新年。”2017年7月10日,新邵县坪上镇筱溪村村民张靖中听到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的话后热泪盈眶。为了让因灾倒房群众居有定所,全部搬进新家过新年,政府积极作为。截至到11月底,全省损房已修复25184户,修复率100%;倒房重建已开工10882户,已竣工9749户。
湖南伴水而生,因水而兴,也常与水抗争。1954年特大洪水、1996年洪水、1998年特大洪水,再到2017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洪水侵袭没有击垮湖湘儿女,反而使他们攥着的手越发紧握,心与心贴合得更近。
换届选举后新上任的党员干部经受了暴雨洪水的“入职大考”,表现出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展示出了担当大任、凝聚民心的坚定信心和能力。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何青
编辑:马丽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