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儿医现状调查⑥|听听湖南医生代表心里话 他们是坚守者也是引路人

来源:红网 作者:潘锦 刘璇 卢欣 彭燕飞 编辑:刘威成 2018-05-29 00:04:15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记者 潘锦 刘璇 卢欣 刘玉先 见习记者 彭燕飞 长沙报道

  儿科又称“哑科”,工作强度大,职业风险高,收入偏低。久而久之,“儿医荒”出现了。

  破解“儿医荒”, 湖南有妙招,湖南有良医。在医者仁心与现实利益的纠葛背后,总有一群“儿科良医”在默默坚守,他们是坚守者,也是引路人。5月28日,红网时刻记者走进各大医院,聚焦湖南“儿科良医”群像,聆听他们的心里话。

  钟礼立:善待孩子是良心背后的职业使然

钟礼立对儿科职业充满热爱。

  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科室里总是人来人往。哭闹的小孩,焦急的家长,忙碌的医生,为这个夏天平添了几分燥热。

  作为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钟礼立对职业道德充满敬畏,对儿科职业充满热爱。她说,医者一定要有职业道德,把工作做好,把人救活。

  在她看来,一个优秀的儿科医生要有一份愿意为孩子付出的爱心,要有扎实的医学基本功,要善于学习,才能跟得上医学发展的步伐。要具备善于沟通的能力,理解孩子和家长,把自己的意思很好地转达给病人及其家属,同时也要能够理解病人所传达过来的讯息。

  “某些医患纠纷,问题就出在沟通环节上。”钟礼立说,医患之间的知识是不对等的,这就需要医生去普及。即便是一些老生常谈、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知识点,也要确保病人及其家属都了解清楚。

  对于近年来出现的儿科医生缺口大问题,钟礼立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学医优先选儿科。她说,在跟儿童接触的过程中会无形地吸收一些快乐的分子,身心愉悦,跟孩子打交道的时候,简单、开心,能够化解这份职业带来的焦虑感。

  孩子生病,最焦虑的是家长,但有时候焦虑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钟礼立坦言,病是急不好的。疾病的发作有一定的规律性,医生将按照规律的发生发展进行治疗。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焦虑有时候可能会害到孩子,静下心来冷静处理,学会跟医生沟通,对孩子是最好的。

  张涤:中医在儿科领域有独特优势

张涤(左)给小朋友检查身体。

  “一号难求”“药到病除”“良心医生”,是大家对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主任医师张涤最直观的印象。

  别人称他是“名医”,张涤却说自己是“民医”,救死扶伤,为民效力本是医生的应尽之责。

  提前半小时上班,推迟半小时下班,是张涤的工作常态。平均每天200个病患的接诊量,让他不得不延长上班时间。“就按平均每个病患接诊3分钟来算,一天200个也得将近10个小时。”

  5月28日,在张涤并不宽敞的诊室里,求诊者络绎不绝。记者观察一天,发现他基本不开检查单、基本不给患者输液,每副药只需几十元。求诊者却说,张涤医生开的药在小儿肺炎、咳嗽、哮喘等疾病上治疗效果显著。

  张涤把这归功于神奇的中医药,他说自己的火爆,其实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医的火爆。比如有段时间流感肆虐,很多孩子中招,高烧不退。但许多张涤接诊过的患儿,通过中药辅以推拿、按摩、药敷等中医治疗,不用拍片子也不用抗生素,都痊愈了。

  当儿科医生,张涤已经与小患者们打了20多年交道,对于现在儿科医生短缺的现象,他很理解。“工作强度大,职业风险高,收入也偏低,经常一个孩子看病,一家人全来了,问起病情,一个比一个急。”但他也认为,儿科医生其实也很有成就感。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面对“儿医荒”, 张涤曾建议全面恢复中医儿科本科专业的招生。他认为,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其在儿科领域有独特优势。如果中医能及时补进,对缓解儿科医生短缺、保障儿童健康将发挥重要作用。

  为此,张涤建议,应该积极引导中医院校加大儿科教育的投入,全面恢复中医儿科本科专业的招生。同时,总结中医儿科临床用药经验,鼓励、支持开发儿童中药剂型。对部分临床急需的儿童中药适宜品种、剂型、规格,建立申报审评专门通道。

  岳少杰:再选一次还是会选择当儿科医生

因为肩上的责任,岳少杰从业30多年,从没感觉到疲累。

  5月28日中午12点,湘雅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岳少杰顾不上吃午饭,她扶着眼镜,眯着眼睛,快速地掀开保温箱上的毛毯,温柔地观察着温室内的早产宝宝。

  新生儿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人群——早产儿,他们十分脆弱,一般不足3kg,出生到28天,他们需安静地待在早产儿培养箱,接受观察、治疗。

  隔几分钟,岳少杰和同事们便会看一次宝宝。“小孩不会说话,得靠医生观察,恨不得每分钟都盯着他们。”从业30余年,这已经成为她的习惯。

  孩子生病,最想告诫家长什么?岳少杰说,少些焦虑,多些理解。

  “早产儿的妈妈特别焦虑,一个问题问了5遍还没听明白,妈妈拿着记录问题的本子,一边询问一边哭泣,有的妈妈甚至整天以泪洗面。”岳少杰希望家长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度过难关。

  专业的医学知识与父母期盼之间常常产生碰撞,父母通常喜欢听到“肯定”“一定”之类的字眼,但医生一般不会这么讲,部分家长便产生抵触心理。岳少杰说,职业道德的使然,每个医生都想把病人治好,希望医生和病人家属之间能相互信任,坦诚相待。

  新生儿科室挺安静,但岳少杰“喜欢吵”。走在走廊上,听到新生儿发出的洪亮哭声,她就笑得合不拢嘴。“早产儿哭了,说明状态好,最怕不哭不闹。”

  一天工作12小时,忙已经成为常态,岳少杰说,因为肩上的责任,从业30多年,从没感觉到疲累。“再让我选一次,还是会选择当儿科医生。”

  李双杰:深耕儿科多年,退休后想开一家儿童诊所

李双杰医生(右)与家属沟通孩子病情。

  5月28日,在为一个两个多月的宝宝细心检查完,并叮嘱家长注意事项后,李双杰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大口水,口中的水还没来得及咽下,诊室里又进来了一个病人,这已经是他上午看的第37个病人了。作为湖南省儿童医院非常知名的儿童肝病专家,李双杰的诊室里,每日前来就诊的病人络绎不绝。

  1982年,李双杰参加工作,先是在一家县级医院工作,2007年进入湖南省儿童医院的感染科,深耕儿科近30年,现在成为了省儿童医院肝病专科主任医师,拥有一个9人的专业医师团队。

  “这一行每天面对不同年龄层的小朋友,不同于给成人看诊,在病情阐述、分析、沟通等方面都需要更多的耐心,通过观察和经验来诊断病情,开出病方。”李双杰说,确诊后,还要沟通注意事项,包括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可行性建议和量化标准阐述,让病人和家属对病情和治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李双杰一天看诊量高达八九十人,单人看诊时间最长达1小时,基本都是15分钟。“既耗时,也耗体力,儿科医生要非常有耐心。”

  虽然这一行辛苦,收入也低,但李双杰非常热爱儿科,他有一个愿望,等退休后,他想回县里开一家儿童诊所,为更多的小朋友解决疾病问题,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

来源:红网

作者:潘锦 刘璇 卢欣 彭燕飞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8/05/29/84772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