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40年】王九华:子承父业守兰台 青灯黄卷写春秋

来源:红网 作者:刘璇 刘林霞 彭玉 编辑:向宏鑫 2018-07-13 17:28:09
时刻新闻
—分享—

王九华在库房整理案卷。

  红网时刻记者 刘璇 刘林霞 通讯员 彭玉 报道

  春雷一声响,万蛰苏醒来。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全面吹响,全国各地的档案馆也逐渐恢复。“宜章县档案馆恢复,急需档案人才。”组织有需要,当年48岁的王英高从乡镇调任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档案馆任副馆长。

  10年的兰台相守,用心呵护,未有丝毫懈怠。

  然而1989年3月17日晚,王英高在加班后不幸倒下,送到医院被诊断为突发性脑溢血,于晚上11点多不幸离世。这让王英高21岁的儿子王九华悲痛万分。

  当母亲把从父亲留下的20本档案日记递到王九华手中的时候,他冥冥之中感到父亲在嘱托他,指引他。当下,这个小伙子就做了一个决定,放弃当时在任的乡镇企业副厂长职位,子承父业,进入宜章县档案馆工作。

  两代人的“档案情缘”,因此而延续了四十载。在清冷的兰台下,他们守护的万卷春秋见证着改革巨变。

  捐出祖传明朝版《罗教经书》 如今成镇馆之宝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湖南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精神,117个(州)、县建成局、馆合一的档案机构。郴州市宜章县档案馆恢复,急需档案人才,“组织上第一个想到的人选就是我父亲。”

  王九华说,父亲解放初期参加工作就在乡镇当文书,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对有文字记录的东西非常看重,平时喜欢收集整理一些文件材料、报刊书籍。家里有间小房子,父亲专门用来放他的这些宝贝。

  自从王英高调到县档案馆任副馆长,王九华对父亲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个字——“忙”。

  王英高刚到档案馆任职时,馆内只有3名工作人员,库房也是空的。从1979年开始,全省各地档案馆都要全面收集清理档案;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试行开放历史档案。王英高想尽办法四处找档案、收档案,到处打听收集线索,只要有一线希望,他都会想尽办法把东西收进馆。

  “父亲虽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档案教育,但他凭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档案价值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王九华说,目前馆里许多珍贵的历史档案、特色档案,大多是经王英高之手收集进来的。

  当时,王英高家里有部祖传明朝版《罗教经书》。这部明朝版经书存世量极少,非常珍贵。

  王英高到档案馆后,就把经书捐了出来。他对家人说:“县委县政府最宝贵的档案都放在了档案馆,我们家的传家宝放在档案馆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现在,这本书已经成为宜章县档案馆的“镇馆之宝”。

  为父亲未竟事业选择档案工作

  “1989年3月17日晚,父亲9点多钟才回家吃晚饭,没多久就突发脑溢血晕倒……”那个夜晚,王九华永远也忘不了,父亲和平时一样加班,晚饭仍旧是凉了又热,热了又凉,实在等久了,母亲就提着煤油灯跑到库房喊父亲回来吃饭。

  回家的路上,王英高走得很慢,脸色很不好。回家没多久就晕倒了,送到医院没抢救过来。晚上11点多,他没来得及交待一句话,永远离世了。

  父亲去世后,母亲把从父亲遗物中清理出来的11年档案工作形成的20本日记递给王九华:“你爸也没有留下什么,这些本子是他最看重的,一定要把它保存好。”也正是这20本日记,改变了王九华的人生轨迹。

  按照政策,王九华可以顶职成为国家职工,组织上提供了湘氮、大龙山水泥厂和档案局3个单位供他选择。看到父亲这些日记后,王九华冥冥之中感到父亲在嘱托、指引他。

  一个月以后,王九华毅然放弃了月薪300多元的乡镇企业副厂长职位,来到月薪30多元的宜章县档案局报到,单位安排他负责库房档案管理工作。

  父亲的办公桌前,离世当晚工作的场景还原封不动地保存在那里:桌上摆放着眼镜、放大镜、毛笔、铅笔、浆糊、填写了一半的标签、未整理完的案卷,桌子旁边还摆着一台穿好了针线的老式缝纫机。

  王九华走进库房,看到的是一排排木质档案柜里摆满了整齐的档案案卷,档案卷皮上都是父亲留下的墨迹……“当时我就想,我虽然没有什么档案库房管理的经验,但我会像父亲一样,不会让档案‘冷着’,也不会让档案‘热着’。”

  新一代档案人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宜章县档案局的库房没有空调,没有除湿机,更没有温湿度控制仪,完全依靠人工控制。为了有效地控制库房的温湿度水平,王九华坚持每隔两个小时记录一次温度和湿度。夏天库房温度高了,他就马上开窗通风透气,搬来电风扇吹风降温;冬天库房温度低了,他就用厚厚棉被遮挡窗户的“土办法”保暖。

  档案案卷里长了小虫子,王九华买来了磷化铝对库房进行密封杀虫。虽然档案里的小虫子全被消灭了,但库房因喷药而气味刺鼻,一天下来,他的眼睛疼痛红肿,大脑发胀。

  因为在药物环境下待的时间太长,事后不久,王九华满头黑发开始脱落,半年之内就变成了光头,之后再长出来的也是稀稀的白发了。那时他才28岁,看起来像50多岁的老头。常被年纪比他大的人叫成 “大伯”“大爷”、闹出许多笑话,他不得不一年四季都戴着帽子。

  “如今,档案装具从木质柜变成了密集架柜,库房温湿度也可以自动监控了,从源头杜绝了部分的虫害和霉菌,档案人员的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好了。”王九华说,2000年以后,全省各档案馆均采用“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经常性的防治工作,如温湿度控制、放置高效杀虫药物等。随着馆藏技术的革新,很多新建档案馆多数建有杀虫除霉消毒室,对进馆档案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直接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最大愿望是早日建好新档案馆

  工作中,王九华经常拿出父亲留下的那20本工作日记研读,用这种形式与父亲对话。

  王英高在日记中多次提到:档案利用工作无小事,一张不经意的纸片,一段不经意的文字,可能对利用者来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做好利用工作一定要细心、再细心,要把利用者的事当做自己事来办。这些内容,王九华谨记在心。

  2002年4月,有一名姓翟的大姐不远千里从黑龙江赶来宜章县档案馆,要查找一份她1967年从梅田矿务局下放到农村当知青的介绍信。如果能找到这份材料,年底退休后每月工资可以增加几百块。可梅田矿务局有300多卷档案,王九华和翟大姐在档案馆里连续查了整整两天,没有找到丁点儿线索。翟大姐留下联系方式后失望返回。

  接下来半年时间里,王九华一有空就钻到库房去查找。这份档案比他年纪还大,涉及的单位撤的撤、并的并,全宗不断变换,要找到一份介绍信就像大海捞针。

  有一天快下班了,王九华查阅梅田矿务局的工会活动记录本,突然发现里面有翟大姐那一批知青当年用粮票到栗源公社苦竹大队农户家里兑换粮食的记载。

  这是个重要线索!

  父亲王英高好像在这个乡镇工作过,如果经过了父亲的手,相信这份档案会保存下来!打开栗源公社的档案,果然是父亲当年整理的笔迹。王九华在里面终于找到了翟大姐下放的介绍信。

  “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翟大姐时,她自己都不敢相信是真的。之后,翟大姐每年过节都会给我打电话问候,这成了我们之间的默契。”王九华说。

  有人问王九华,一辈子干档案工作不单调吗?“我丝毫没有这种感觉,和档案打交道,内心更丰富、更安宁、更充实了。”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全省档案馆资源增长迅猛,2017年达到2548.16万卷,而全省档案馆馆舍面积在2017年也达到了433968平方米。目前,县市(区)一级的新馆也在陆续筹建中,平均规模将达到5000平米以上。

  能看到宜章县档案馆新馆的建成,也成了王九华退休前最大的愿望。“父亲那一代档案人建的档案馆库房已经爆满,我们这一代档案人要为这些珍贵档案建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家。如果有幸参与,将是我人生最大的满足。”

来源:红网

作者:刘璇 刘林霞 彭玉

编辑:向宏鑫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8/07/13/83635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