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谭倩 郑涛 长沙报道
钻石和贫穷共存,贫瘠的土地与顽强的生命力共生,这是西非国家塞拉利昂的真实写照。在中国对非援助的大环境下,中国医疗队先锋辈出,自1973年首次向塞拉利昂派出援助医疗队开始,已先后有20批湖南医疗队在当地工作,45年里,湖南的医务工作者们已累计为数十万当地民众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并和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成为中塞交往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日,红网记者采访中国(湖南)第19批援塞医疗队队长、湖南省人民医院医师梁力晖和医疗队成员、外科医师熊邦文,听他们共述湘非之情。
变“输血”为“造血”
梁力晖是中国(湖南)第19批援塞医疗队队长,在他心中,援塞的初心便是想利用自身所学和资源,为在那遥远的贫瘠大地上苦苦挣扎的人民带去一点点生的希望。
从2017年5月底到达中塞友好医院,到2018年7月8日离开,13个月的援非经历无疑是梁力晖“创造希望”的经历。
塞拉利昂没有工业体系,该国医疗设备、药品都十分匮乏。用梁力晖的话说,“连药用棉签都没有。”所以当地医疗基本靠外国援助。中国每年对塞拉利昂的药品和器械援助,虽解决了当地医院的燃眉之急。然而,医护人才的缺乏才是最为严重的。
经过战乱、埃博拉肆虐、政权更迭后,塞拉利昂目前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医护培养体系,这也导致了大量人才外流。塞拉利昂媒体《塞拉快报》曾报道,塞拉利昂医生在数量和专业上严重短缺,根据WHO标准,塞国最少需要1200名医生,但目前医生总数仅350名。
考虑到当地的医疗水平,梁力晖感到培养本地化人才任重道远。
“变‘输血’为‘造血’。”梁力晖说,虽然有中国一批批援非队员前赴后继,但为了让中塞友好医院不至于离开中国医疗队就陷入“瘫痪”,队员们在日常工作外也着力物色和培养本地医护人员,而中塞友好医院的医生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这其中,就有梁力晖推荐来中国学习的王小龙,2017年,他曾经来湖南进修过两个月。
“他非常勤奋也很聪明,2012年中塞友好医院开业,最先开始是做卫生,后来当了8个月司机,跟着他的‘爷爷’后,终于成为放射科技师。” 梁力晖回忆。
王小龙这个名字就是“爷爷”取的,“爷爷”是2012年中国援非的放射科技师,王小龙已经不记得“爷爷”的名字只记得教给他的拍片技术。“爷爷”看他聪明勤快,时常在修理机器或者拍片时教他操作。
“基本教一遍就会,特别肯学。” 梁力晖和队员们非常愿意教授王小龙医护知识,并推荐他来中国学习,“小龙现在是塞拉利昂的技术骨干,当然放射诊断王小龙学不会,毕竟只有六年级文化。” 梁力晖无奈感叹,这也是当地普遍教育落后所导致社会人才培育乏力的局限性。
加强非洲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妇女儿童健康……中塞在探索中非卫生合作模式上走出新的一步。今年6月,由国家卫健委主办、湖南省卫计委和省人民医院承办、省人民医院国际医疗部、人力资源部负责统筹的“中塞妇儿保健创新项目 ”正式实施,该项目计划为塞拉利昂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接收2名妇产科医师、2名儿科医生到省人民医院进行培训;为当地妇女、儿童免费义诊和普查100例;协助中塞友好医院建立妇儿保健门诊,协助建立规范性的技术指导和工作流程等。
“语言通则情义更通。”虽然医疗队员们与当地人民可用英语无障碍交流,但为更好地推广中医和培育医护人才,今年4月,中塞友好医院联合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在医院开设了汉语教学点,让汉语成为中塞友谊新进一步的桥梁。记者了解到,医疗队中医谢伟彬与孔子学院教师曾云合作开展中医教学,编写了《常用医护汉语100句》。
“现在,我们都鼓励他们考HSK(汉语登记水平考试),因为这可以增加来中国学习的机会。”梁力晖一直关注着他们。
爱无国界——“一刀大哥”熊邦文的援非故事
熊邦文是中国(湖南)第19批援塞医疗队队员的外科医生,他在13个月的援非工作过程中,为多名身患艾滋、梅毒、肝炎等急危重症患者完成剖腹探查术,度过了人生的难忘岁月。
一次,熊邦文和医疗队其他成员来到塞拉利昂首都弗里顿市一所孤儿院义诊。一名叫菲儿的八岁小女孩引起了熊医生的注意,小女孩的父亲离世,母亲患有精神病,孤僻的她总是躲在角落。
她的脐部有一个大的隆起,由于害羞很少与人交往,经过医生检查后发现是患了巨大脐疝,熊医生告诉她只要做手术就好了,她高兴地笑了。回到医院经过熊医生多方努力决定申请为她进行免费手术。在与孤儿院的领导沟通并征得菲儿本人同意后,医疗队长带着几名队员,上门为菲儿进行详细的术前准备,第二天就免费进行了手术。由于第一次手术,菲儿非常紧张,哭着不愿进去。熊医生与护士长耐心地与她开着玩笑,消除了菲儿的紧张情绪,顺利地完成了手术。后面几天就可以正常下床活动、进食了。为了保证小女孩的营养,熊医生每天到医疗队食堂为她送去可口的饭菜。术后恢复良好,临行前她抓着熊医生的手说:“叔叔,我喜欢这里,我喜欢你们中国的叔叔阿姨,你们就像父母一样爱我。”这一席话就像暖阳照进熊医生的心里。
还有一名患者急性腹痛三天来院就诊。已有感染性休克且患有艾滋病,由于医院没有设备,诊断不能完全明确,熊邦文凭借多年临床经验,告知患者可能是乙状结肠扭转,必须马上手术。此时,熊邦文已经连续完成了两台手术,已经下班了,但时间就是生命,熊医生毅然决定冒着危险为其剖腹探查。术中发现乙状结肠扭转并坏死,经过努力终于挽救了患者生命,而熊邦文这时却连腰都撑不起来了。在这种高难度手术中,患者死亡率很高,手术很复杂。因为高超的手术技巧,熊邦文也被称为“一刀大哥”,手术刀在他的手中成了患者的救命刀。
13个月背井离乡远赴塞拉利昂开展援助工作,熊邦文特别感谢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因为责任,所以远行。“自然的风景善变,人生的风景易老,但有一种风景在心中永恒——那就是爱。” 熊邦文说。
爱无国界,与爱同行。在第19批援塞医疗队中,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感人故事,他们早已凝结在了中塞两国人民的友谊之中。
来源:红网
作者:郑涛 谭倩
编辑:向宏鑫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