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的湖南省大鲵救护中心,养育员杨朝军在观察娃娃鱼的生长情况。
养育员邢全胜在清理娃娃鱼水槽中的杂质。
育员杨朝军在观察娃娃鱼孵化情况。
养育员杨朝军在清理娃娃鱼水槽中的杂质。
养育员邢全胜(左)、杨朝军通过仪器核对即将野生放流的娃娃鱼身份信息。
养育员赵志斌将娃娃鱼从“生态溪”中托起。
红网时刻4月8日讯(通讯员 吴勇兵)在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的湖南省大鲵救护中心,生活和繁育着约3.5万尾不同年龄的娃娃鱼,最大的60岁,最小的只有半岁。娃娃鱼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养育员邢全胜和他的同伴赵志斌、杨朝军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时刻呵护着这群“精灵”。
每天,他们按照分工对娃娃鱼孵化区、养育区、仿生态区等一一进行巡查,观察它们生长、进食、体态、身体表面粘度等情况,及时清理水槽时的杂质、残留的食物等,还要定期对娃娃鱼的生长和繁育区域进行清洗、消毒、换水。在大鲵救护中心工作了17年的邢全胜说:“和娃娃鱼接触时间长了,感情很深了,大伙习惯叫我们‘娃娃鱼奶爸’。”
在完成繁重养育工作的同时,邢全胜和他的同伴们每年还要有计划挑选一批适龄的娃娃鱼进行野外放流,并在放流娃娃鱼的表皮下植入记录了性别、年龄、体重、产地等信息芯片,同时建立基因档案,有利于后续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并保证野生娃娃鱼种群的基因纯度。
娃娃鱼学名为“大鲵”,其在地球上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约3.5亿年前,有“活化石”之称,属于国家二级类保护动物和国际濒危物种。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溪河纵横,森林密布,洞穴众多,是大鲵生存繁殖得天独厚的“自然天堂”。目前,为了救护野外发现的娃娃鱼,保护生物多样性,湖南省大鲵救护中心利用“仿生态”技术救护繁育娃娃鱼,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来源:红网
作者:吴勇兵
编辑:于佳丽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