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次在深山里的手工制作——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构实践

来源: 长理建微知筑 编辑:郑重 2019-04-15 21:27:16
时刻新闻
—分享—


以翠竹谱建构,留身影于山涧。4月5日至13日间,娄底市新化县下团村摆放了许多竹材构筑物,一群年轻人忙碌在村子广场中进行手工搭建,这些构筑物在村子里成了新奇的景观吸引了不少人群。原来这不是村子的习俗活动,是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把课堂从校园搬到了湖南乡村,这是他们将图纸上的创意变成竹建构的一次实践课堂,也是将学生带入乡村、将理论筑成实物的一次创新。

下团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具有较为典型的湖南特色地形地貌和传统建筑文化。同时,这里拥有丰富的竹材资源,将课堂延伸于此地,能使学生加强对材料处理手法的把握、深入了解湖南传统聚落特征,建立其良好的环境观、场所观,实现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表达,为人才培养服务乡村建设建立桥梁。

此次建构采用动手实践的形式,帮助学生走出理论知识局限、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站在专业视角思考乡村问题的意识。

此外,学生在实践学习中需要经历个人设计构思、组团讨论、现场基地试搭、建构实践等一系列过程。从构思到实施,学生对材料特性的理解、构成形态、构造方法、以及建构创新上取得突破,也学会了自我调整和从多角度审视设计的思维方式。

课堂放入现场是设计教学改革的需求,也是我校“课堂革命”的体现。我校致力于建立、推广实践教学方式,形成实践依据于理论而拓展,理论基于实践而升华的循环体系。这种方式不仅能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思维方式,还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形成了“地域性、实践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生向传统村落学习,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工艺资源以及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再造,是对乡村复兴新型模式的一种探索,也是为当地文化及旅游找寻新的突破口和经济增长点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当地村支书表示:“很欢迎建筑学子的到来,大学生来到村中从事创作建构活动,对我们村的影响力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中国传统村落的发掘,不能停留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需要更多的参与者,更多的智慧,更多的交流。建筑学院用课程实践引导学生关注乡村问题、思考乡村问题,是践行传统村落的文化创新思想的启蒙。学院也正在探索国家战略背景下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育,全过程、全方位调动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兴趣性,培养地域性、适应性、实践性复合性人才服务地方新型乡村发展。

优秀作品展示

作品名称:翼竹水峰

作品说明:由四个形如鸟翼状结构单体拼接形成流线型外轮廓,再在中间覆盖米字形竹网来构成的。我们利用竹材特有的韧性,采用交织连接的搭建方式,同时利用竹钉等辅助零件,使我们的作品外形美观,结构坚固实用。

作品名称:拂林疏影

作品说明:“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采用统一的三角形元素,按照有序列的变化拼接而成,既相互独立又和谐统一。从入口向内部的尺度的变化让人产生初极狭后豁然开朗的感受,并利用杆件的倾斜走向引导人的视觉在空间上的移动。

在开放与私密的空间节点上采用一不完全封闭的三角形面,既能将外部开放的空间与私密部分分隔起来,又能达到一种可视的效果,形成一种空间上的联系和对望。

在地上随意地铺上一层圆竹,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丰富空间的趣味性。顶部则采用了空虚结合的手法,模型本身与自然相结合,产生共生,仿佛每根竹子就是生长在这一样,拔地而起。

来源: 长理建微知筑

编辑:郑重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