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丽金洞白水河 见证发展70年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中心 编辑:于佳丽 2019-04-25 12:46:05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永州4月25日讯(通讯员 周中心)走进金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纪念石带你看的山是那么青,水是那么绿。白水河作为金洞的母亲河,从历史深处走来,养育着金洞,滋润着金洞,见证着金洞的变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这70年。

金洞管理区位于湖南永州东部,湘江支流白水河中上游,白水河直贯全境。白水河养育着635平方公里的金洞,作为金洞的母亲河,白水河是金洞的灵气所在、命脉所系。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白水河,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生存需求阶段、修复治理阶段、和谐发展阶段。

保生存保需求阶段,主要是“靠水吃水”发展水利。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建设刚刚拉开帷幕,金洞白水河用最原始的状态为金洞人民提供“养分”。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当时的水利工程不断上马,水利建设如火如荼,以此达到“靠水吃水”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当时的金洞境内共建有水库9座,灌田9650亩,河坝734处,水轮泵装机121台,机电排灌和抽水机站89处,山平塘515口,水利有效灌溉面积3.8万亩,水利总投资达3亿元。为充分利用水能,掀起了小水电建设高潮,金洞境内共建成电站23处,全区投产运行的电站总装机106463千瓦。这一阶段的水利建设以满足需求为主,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林业生产和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水利事业的后续发展储备了条件,夯实了基础。但是,这一阶段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大肆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白水河造成了“严重伤害”。一是小水电站拦河筑坝,造成河道断流、杂草丛生、部分鱼类资源近乎灭绝。二是挖沙开矿破坏山体、毁坏山林、污染河道,诸多的名木古树都被过度砍伐。三是林木结构单一(基本以杉木为主),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都倒逼着金洞把生态保护好、把母亲河守护好当作第一责任和根本任务。

强修复强治理阶段,主要是“爱水护水”保护生态。 水利是命脉,但白水河这条母亲河“病了”,特别是水土流失方面曾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改革开放以来,金洞在水土保持中积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封山育林、生物治理、开挖防洪沟、建排洪闸工程等。1980年起,开展人工造林,1982年全面调查境内水土流失情况,编制初步规划,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综合治理。截至2011年,境区内退耕还林面积10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人工造林4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改革开放前30.5%上升至67.6%,到2018年到了87%以上。完成河堤护砌2.2万米,兴建淤池坝2600处,营造水土保护林8.7万亩,治理坡耕地60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万亩。同时,积极开展防汛抗旱工作。对境内各型水库,进行科学蓄水,充分发挥调洪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全区总蓄、引、提水量为3.77亿立方米。进入新时代,金洞明确“凡是破坏生态的事,一律刹车、一律禁止、一律不干”,真正“把水还给水,把山还给山”,坚定守护好一方绿水青山。同时,将白水河作为样板河流进行了重点打造,全面实行河长制,共投入资金1.7亿元。按照“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三位一体方式进行全面打造,挖掘金洞特色,通过梳理水陆格局,实施岸坡防护、生态驳岸、提升城区防洪工程等措施,将白水河打造成兼具水系蓄水、水质净化、雨洪调蓄和水源涵养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观河流。

谋发展促和谐阶段,主要是“综合用水”强化效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金洞在经历了“以水利养水利”到“保生态护水利”的阶段后,痛定思痛,结合金洞“水绿、天蓝、空气好、资源丰富”的生态优势,牢牢把握“做山水文章、创生态效益”的旅游定位,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努力打造特色区域经济。按照“中心城区的后花园”“生态文明的先行示范区”的目标,打造出全国首个楠木主题公园。白水河在绿色发展上综合发力,做出了效益、做出了规模。一是在水中,做成了“金洞漂流”知名品牌。二是在水边,培育了“水上乐园”“湿地公园”,打造出了“白水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三是在岸上,打造楠木特色康养小镇、中国楠木之乡。白水河的综合发力,让金洞的长足发展插上了翅膀。现有金洞国家森林公园、白水河国家水利风景区、3A级楠木主题公园、金洞猛江河国家湿地公园、金洞漂流、玉苑天成生态旅游园、凤凰花卉苗木观光园等休闲旅游景区以及农家乐、森林人家、农林业观光园等旅游接待点150余处,特色旅游文化村2个、3-5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10余个。2017年,金洞林场被湖南省林业厅纳入湖南省第一批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玉苑天成生态文化产业园被评为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业庄园和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在楠木主题公园内成功举办“魅力金楠 唱响中国”首届森林音乐会。2018年,成为国家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中国楠木特色小镇,全年接待游客8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亿元,快速带动了金洞第三产业发展,其中新增就业和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余人,带动30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中心

编辑:于佳丽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4/25/539111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