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非故事·种子①|姚震球:坐19小时的车种水稻 感受“韵味”沙尘暴

来源:红网 作者:郭千千 王义正 编辑:肖拓 2019-06-17 23:18:12
时刻新闻
—分享—

QQ??20190617224712.jpg

编者按: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以超乎寻常的担当和气魄,以对待兄弟朋友的真诚和无私,从各个方面帮助非洲人民摆脱饥饿和贫困。其中,在农业方面成效显著。一粒杂交水稻的种子,鼓起了许多非洲人民的“米袋子”,一项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就可能改变一个地方的农业面貌。然而,那些在非洲播撒中国种子的人又是谁?他们又有怎样妙趣横生的经历,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从今天开始,红网时刻将开设“中非故事·种子”栏目,讲述那些将中国种子播撒到非洲热土里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190617215111.jpg

姚震球(右一)和同事

微信图片_20190617215059.jpg

姚震球办公室的非洲地图

红网时刻6月17日讯(记者 郭千千 王义正)走进姚震球的办公室,正对着办公桌的墙上挂着一张非洲地图。地图上零散地贴着一些小红旗,数数共有21面。他说,每一个贴有小红旗的地方,就是一个种有杂交水稻的非洲国家。

21个国家,姚震球去过11个。作为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他犹如吹动蒲公英的那股劲风,要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到非洲各地。

“靠天吃饭”

姚震球在非洲,每到一个国家,会先进行市场调查。同时,他也需要寻找适宜种植杂交水稻的土地。这项工作容易也困难。容易是因为非洲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种植水稻优势明显;而难在于,非洲国家基础设施薄弱,水稻受灾严重。

马岛制种1810172_wps图片.jpg

非洲马达加斯加的杂交水稻示范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第一次看到那里的农民种水稻,我就想,还有这种操作?”非洲的气候分为旱季和雨季,在雨季来临之前,农民便着手种水稻了。他们先点一把火,将地里的树、草、灌木烧掉,然后依次挖一个个小坑,把种子扔进坑里,等到成熟再来收割。因为缺少护理,水稻亩产量极低。“刚开始,我老是给他们提建议,后来就不提了。”姚震球说,对于他的建议,农民总是拒绝,这曾让他十分费解。

但很快,姚震球便知晓了答案。“非洲的基础设施太差了。”他感慨。“我们中国种水稻,你投入了成本,亩产多少是可以预估的,在非洲就不能。”姚震球发现,非洲的很多农田里没有排灌设施,农民的水稻种得再多、再好,一场暴雨过后也会全部冲走,什么也留不下。农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下暴雨,种的时候投入越多,下暴雨后损失的就越多,所以只能如此操作,真正是“靠天吃饭”。

强强联手 进军尼日利亚

2016年,尼日利亚李氏集团有意引进中国的杂交水稻,通过湖南省商务厅的牵线搭桥,袁氏种业与李氏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姚震球因此前往非洲尼日利亚。

“在尼日利亚,我们为了确认一块适合种植杂交水稻的土地,根据他们农业部官员提供的信息,动身前往尼日尔州。”回想起那段经历,姚震球苦笑不已。原本计划来回5个小时的车程,足足耗费了19个小时。“他们的路被水冲得坑坑洼洼,极不好走。”姚震球形容,人坐在车上只感觉摇摇晃晃,像坐牛车。“路上经过的桥有的还是木桥,我问桥的安全性,当地人只说习惯就好。”

姚震球也差不多习惯了。有一次,他和同事在尼日利亚坐车赶路,经过沙漠边缘地区时,司机忽然停车,转头朝他们“乌拉乌拉”地说着什么。几人还未回过神,翻译惊呼“沙尘暴来了”。话音刚落,姚震球便看到黄沙滚滚而来,一行人只好捂住口鼻,关上车窗躲避。等到一切平息时,姚震球已经满身黄沙。“当时竟然觉得这种体验还不错!”姚震球大笑。

微信图片_20190617213921.jpg

姚震球在非洲。(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好在所有的辛苦都有所回报。袁氏种业的杂交水稻在尼日利亚第一次收获就达到了7.5吨每公顷,大大超出了预期的5吨每公顷。随着技术员对当地气候、情况越来越了解,产量还在逐次上升,现已达到9.8吨每公顷。2019年,尼日利亚李氏集团和袁氏种业将在中非经贸博览会上签订合作协议。

“非洲很多国家都对杂交水稻感兴趣,向我们发出邀请,但有的国家正值内乱,有的则出现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我们不得不暂避风头。”姚震球表示,每接触一个非洲国家,他都要在网上“做功课”,同时积极和当地政府,以及中国驻非机构沟通、协调,确保团队成员的安全。

感受颇深 非洲人民淳朴

中国与非洲虽相距遥远,但万水千山不能阻断双方的友谊与合作。一粒粒神奇的水稻种子,将中非人民的心连接在了一起。在这一点上,姚震球感触颇深。

“走进一间房,四面都是墙,抬头见老鼠,低头见蟑螂。”

有一次,在马达加斯加,姚震球受邀前往当地农户家中拜访。他推开门,一股刺鼻气味迎面而来。屋内没有窗户,光线很暗,靠着墙的地方在黑暗中亮着十几双眼睛,仔细一看全是小孩子。“当时我就想到了小燕子在《还珠格格》中做的这首诗,不能再贴切了。”这是真正的“家徒四壁”。

临走时,农户执意要送他们一些农产品。那是一编织袋的花生,自家田里产的,颗颗圆润饱满。“当时我怎么都不肯收。”姚震球说。这样的“小礼物”,在中国是最平常不过的人情往来,可对非洲的农户来说,它的意义更为深重。

有一年在肯尼亚,公司请当地的农民帮忙试种杂交水稻,等到水稻成熟时,姚震球和同事去验收,发现水稻长势极好,每公顷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4吨。

“我们很高兴,要给他们一些劳务费,可他们执意不收。”通过翻译,姚震球才明白,当地的农民认为,姚震球一行将杂交水稻这样好的东西带到肯尼亚,已经是莫大的馈赠,无论如何都没有收钱的道理。“那时也挺感动的,这些农民特别淳朴。”

非洲“生根”推广杂交水稻

微信图片_20190617215015.jpg

经过11年的摸索,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于5月下旬,首次在马达加斯加实现杂交水稻规模化制种成功,这批种子将于今年7月在马达加斯加播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杂交水稻首次走出国门就担负着造福世界人民的梦想。这粒种子,不仅装满了中国人民的“米袋子”,也鼓足了许多非洲人民的钱袋子……

2017年,马达加斯加将中国杂交水稻图案印在当地面值最高的货币上。经过11年的摸索,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于5月下旬,首次在马达加斯加实现杂交水稻规模化制种成功,这批种子将于今年7月在马达加斯加播种。

“目前我们的杂交水稻在非洲,平均增产是30%以上,如果加上我们的技术和管理,至少是1倍以上,马达加斯加能达到2倍。”姚震球介绍,目前马达加斯加每年水稻种植面积在150 万公顷左右,单产为2—3吨/公顷,每年的粮食缺口在20万—40万吨。按照杂交水稻比当地常规稻每公顷增产3吨以上计算,推广20万公顷杂交水稻,即可解决马达加斯加的粮食自给问题。

目前,袁氏种业已由最初的种子出口贸易升级为贸易与技术合作相结合,通过多种合作模式,推广杂交水稻。“下阶段,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公司将与海外机构开展深度科研合作,以促进杂交水稻种子在非洲等海外国家的本地化生产及本地化育种。”姚震球说。

来源:红网

作者:郭千千 王义正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6/17/559640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