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明实践看湖南丨津市“乡”遇移风易俗 “约”出文明乡风

来源:湖南文明网 作者:余艺 编辑:徐丹 2019-07-02 14:37:14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

湖南省全面实施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各试点县有何有益探索?基层有哪些“实”与“新”?湖南文明网、红网推出“文明实践看湖南”系列报道,记者将奔赴15个试点区县,对湖南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区县进行全景式扫描。

第十二站,我们走进常德津市。

常德津市农村概貌。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二十四孝”农村文化墙。图片来源:湖南文明网 记者 彭团 摄

农村文化墙一角。图片来源:湖南文明网 记者 彭团 摄

湖南文明网记者 余艺 常德报道

“文明实践扬时代新风,勤劳节俭颂传统美誉……”6月27日,记者走进常德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白衣镇,挂在每家每户门外的对联格外显眼,文字内容都由村民自行撰写,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了传统文化。

除此之外,津市还把农村墙壁作为弘扬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精心打造图文并茂、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墙。“移风易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孝”等纷纷上墙,让农民群众由“被动看”变为“主动瞧”。

2018年12月,津市被确定为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各镇、村(居)立足实际,结合翊武中学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白衣镇五德礼堂、李家铺柑橘生产基地、金坪村茶油种植基地等,打造各类文明实践示范点19个,努力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探索“津市路径”。

摒弃大操大办 废弃工厂变“五德礼堂”

今年2月1日,津市白衣镇白衣庵社区里举行了一场简约而隆重的婚事。上午11时许,伴随着亲朋好友的欢呼声,新郎唐嘉庆牵着新娘宋孝蓉的手,走上五德礼堂的红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7岁的唐嘉庆是白衣镇白衣庵人,为响应镇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移风易俗的号召,他早早和家人商量,要办一场简约不失庄重、节俭而有意义的婚事。通过向社区乡风文明纠风队员申报,红喜事理事会安排,决定将婚事定在白衣镇红喜事集中操办点——五德礼堂举办。

“花好月圆百年幸福,家有五德一代风流”。图片来源:湖南文明网 记者 彭团 摄

“以前酒席名头多,礼金重,像被捆绑了,现在吃酒办酒都轻松。”村民邓伯伯感慨万千。以前村里有喜事摆酒,都会选择搭棚子租赁桌椅的方式,既浪费金钱又不安全。如今,在“五德礼堂”里,村民只要交纳600元,就可以享受场地、桌椅、摄像、文艺节目等便捷的一条龙服务。

今年,乡镇全面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规定村民除婚丧嫁娶外不许乱立名头办酒,每次吃酒随礼不得超过200元。全镇各村群众自发成立红白理事会,把倡导移风易俗的标准写入了乡规民约,还成立了乡风文明劝导队、五老工作队等多支民间自治组织。“他们成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民间力量。相较于之前,如今镇里的喜事简约不少,乡亲们也不觉得‘寒碜’,都认为这样的喜事更像喜事!”白衣镇党委书记刘波说。

不搭棚子不摆台子 村民公约自觉遵守

新洲镇长岭村村规民约。图片来源:湖南文明网 记者 彭团 摄

倡导移风易俗,村民公约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的村民公约更加接地气了,我们更容易接受了,倡导不铺张浪费好啊!”6月27日晚,在参加屋场会宣讲后,津市新洲镇长岭村65岁村民杨克福连连称赞。当晚,原本在小广场上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宣讲活动,因为突降大雨,宣讲课堂搬进了村民俞洪权家中,特殊的一次宣讲也深受百姓欢迎。

“倡导移风易俗,严禁违规赈酒……”长岭村屋场会是通过志愿者宣讲,向村民传播拒绝大操大办的理念,每星期开展一次,并召集18户村民代表进行集中宣讲。宣讲所提到的每项条例,其实是长岭村所制定的村规民约,通过当地村民代表大会,家家户户举手表决形成的一项自治约定。

津市在立足本土形式上下功夫,通过“大樟树下”“屋场会”“广播会”,用群众自己的语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遍基层、植根民心,形成了“一村一特色,一镇一品牌”模式,建立了“中心、所、站”三级组织机构,整合了理论宣讲等六大平台,成立了科技科普等9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吸纳志愿者已达3000余人,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5场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300余项。

竹子茅草搭建实践亭 欢声笑语诉文明乡风

实践亭里,大家交流甚欢。图片来源:湖南文明网 记者 彭团 摄

竹子,茅草……你能想象如此简单的用材也能搭建一个亭子吗?在常德津市白衣镇白衣庵社区里,实践亭就是这样演变而成。实践亭最初的建立,是由老百姓自发成立,闲暇时光,不少村民围聚在一团,攀谈甚欢,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村民聚集在一起进行文明实践交流活动。

“现在有了实践亭之后,大家空闲时间都过来了,在这里聊天啊,有时候还会自己搞下活动,蛮好!”当地76岁村民张大爷表示,实践亭的建立给村民提供了更好的休闲场地,让大家的心也靠得更近了。为了让百姓自觉摒弃陋习,主动践行文明礼仪,当地还创新通过“学、讲、引、评、帮、融”等方式,采用故事分享、文艺演出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干部群众的日常生活。

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庆祝“七一”。图片来源:湖南文明网 通讯员 卢祖华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工作生命线”。目前,津市48个村落、社区均已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建设,志愿者以医疗卫生、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乡风文明等的形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0余场次,吸引4.5万余名群众参与,已注册民间志愿队伍72支,人数达6.5万余人,占全市人口23.57%。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正在被日益壮大的志愿团队逐步打通。

相关链接

文明实践看湖南|一位志愿者眼中的文明实践:就像有了娘家

文明实践看湖南|60天,这里400户农家用上了新厕所

文明实践看湖南|一起赶集去!听听快板里的文明味儿

文明实践看湖南|在桂阳乡村,好人志愿者唱“主角”

文明实践看湖南|宁远“刮”起文明乡风 助推乡村振兴

文明实践看湖南|一个农产品代销店背后,藏着3个志愿者的故事

文明实践看湖南|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攸县党员志愿者引领文明实践

文明实践看湖南|凤凰县“多维融合”:把贫穷赶出大山 文明请进古城

文明实践看湖南|“衡阳群众”助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文明实践看湖南|韶山:新时代文明实践擦亮伟人故里初心底色

文明实践看湖南|武陵源区:旅游+志愿构筑5A级景区“诗与远方”

来源:湖南文明网

作者:余艺

编辑:徐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7/02/562778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