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征烙印•汝城|半条被子一张借据 军民情编织脱贫新思路

来源:红网 作者:许敏 编辑:向宏鑫 2019-07-05 16:44:43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长征很远,因为两万五千里,每一步都需用双脚丈量;长征又很近,因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80多年前,数万名红军将士,历经湘南迂回、寨前誓师、击退围堵,在16个月时间,辗转湖南9个市州48个县,积攒有生力量。今天,在这片红色沃土上,贫困成了新的敌人,一场决战脱贫的“新长征”正激烈上演。为展示当年的艰苦与卓绝,呈现今天的拼搏与初心,7月3日起,红网·时刻新闻特推出《长征烙印》专题,以长征之路为线索,讲述穿越时空的信仰力量。

相关报道:长征烙印·桂东|“第一军规”诞生地成湖南首个摘帽国贫县

红网时刻记者 许敏 长沙报道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对地处湘东南山区的汝城而言,滔滔历史,带来数不尽的困顿与难题。无论是战争年代,协助红军将士击退围剿;还是和平年间,谋求经济发展与民生幸福。汝城,总能抓住机遇,化险为夷,水到渠成。

今年6月底至7月初,“重走长征路”媒体采访团来到汝城。在这座承载了诸多红色记忆的小城,记者们不仅感受到浓浓的军民鱼水情,还有新时代脱贫路上的智慧与真诚。

被子和借据 承载着沉甸甸的百姓情

时间倒流至85年前。

那是1934年11月,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后,驻扎在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

汝城县三江口瑶族乡(镇)。图 竹节拍客.jpg

汝城县三江口瑶族乡。图/网友“竹节拍客”

当时天气已逐渐转凉,但军队有纪律,士兵不能随便闯进老百姓家中,于是,在屋外露宿。

村民徐解秀看他们可怜,便叫三个女兵,进屋睡觉。

徐家一贫如洗。于是,女红军拿出仅有的一条被子,加上徐解秀和她1岁的儿子,5人合盖,熬过寒夜。

离开前,女红军硬要把被子送给徐解秀,但徐解秀说什么也不肯收。无奈之下,一个女红军拿出一把剪刀,把被子剪成两半,留一半给徐解秀,才放心离开。

这样的故事在汝城比比皆是。

湘南中共驻汝城特别委员会旧址照片。汝城县文物所.jpg

湘南中共驻汝城特别委员会旧址照片。图/汝城县文物所

在延寿瑶族乡官亨村,一张发黄的借据,承载着沉甸甸的承诺。

原来,1934年红军抵达这里时,村民胡四德发现战士缺衣少粮,他号召村民为红军捐粮,把从各家各户筹集到的105担稻谷、3头生猪和12只鸡送给了红军。

红军纪律严明,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司务长叶祖令就给胡四德写下了一张借据,承诺一定偿还。

时过境迁。1997年,当这张借据被发现时,汝城县政府按照当时的物价,折算成15000元,还给了胡四德的孙子胡运海。可出人意料的是,生活非常贫困的胡运海,还拿出1万元捐献给了村里的小学。

打牢红色底色 铺就百姓精神航道

历史的指针来到新时期。

革命老区的民生幸福,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客观来看,汝城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的经济劣势非常明显。这里是内陆山区,交通设施并不发达;同时又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且工业园区设施建设不完备,人才结构不合理。

今日汝城 山民1951 .jpg

今日汝城。图/网友“山民1951”

但优势也很突出。这里是片红色土壤,民风淳朴,老百姓能吃苦,善勤劳。

汝城县委常委、副县长何海曾说,“要打牢红色底色,铺就百姓精神航道,用‘工匠精神’深度融合到山乡深度贫困地区,极力调动‘最后一群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为补齐短板,强化弱势,汝城县打造“人人有技能”这一品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山民1951.jpg

黄家村组织活动中心。图/网友“山民1951”

旅游讲解员培训班,立足于红色旅游资源,对村民进行乡村旅游前景、职业道德及服务礼仪、对客服务与实操培训,培训后的人员能派遣到外地务工,也能在本地从事酒店管理、旅游景区及农家乐服务;

育婴师培训专门为贫困妇女进行就业技能提升,培训结束后,免费推荐合适的岗位;

黄桃栽培技术班、小米椒种植技术班……实用技术下乡,扶智提能行动,带动村民整体脱贫。

2019年3月,汝城经检查和评估,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终于摘掉戴了多年的贫困帽。

来源:红网

作者:许敏

编辑:向宏鑫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7/05/56865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