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征很远,因为两万五千里,每一步都需用双脚丈量;长征又很近,因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80多年前,数万名红军将士,历经湘南迂回、寨前誓师、击退围堵,在16个月时间,辗转湖南9个市州48个县,积攒有生力量。今天,在这片红色沃土上,贫困成了新的敌人,一场决战脱贫的“新长征”正激烈上演。为展示当年的艰苦与卓绝,呈现今天的拼搏与初心,7月3日起,红网·时刻新闻特推出《长征烙印》专题,以长征之路为线索,讲述穿越时空的信仰力量。
相关报道:长征烙印·桂东|“第一军规”诞生地成湖南首个摘帽国贫县
红网时刻记者 许敏 长沙报道
1934年,革命的战火烧至湘南。
位于潇水中游的永州道县,90%的土地,都留下了红军的足迹。无数将士,为保卫革命火种,壮烈牺牲,把这里变成一片鲜血滋养的地方。
2019年7月,盛夏阳光洒落道县。在一片片宁静的村庄,勇敢又用心的扶贫干部、智慧又勤劳的劳动人民,正气势如虹,传承红色精神,建设美好家园。
小红军、陈师长 “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
1934年11月26日,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
这天,红军休养队来到道县蒋家岭。军队中一个带伤的小红军,发现道县文庙附近的一面大墙,背靠潇水,视野宽阔,位置醒目,非常适合写标语。
但墙体很高,14岁的小红军,身高不够。于是,他从附近村民家借来梯子,踩着木梯,用毛刷蘸着石灰水,写起“工农革命胜利万岁、工农革命努力奋斗”几个大字。
他一笔一画地写着,耳边的枪声也越来越紧,形势万分紧急。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笔时,一颗子弹飞了过来,小红军从木梯上跌落,掉进潇水河里,壮烈牺牲。
也是在这一天,同一个地方,红34师接到“断后”任务,在道县葫芦岩至广西灌阳县水车一线节节阻击,6天6夜,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史称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出发前有8.6万人,渡江后,人数锐减到3万。数万英烈血染湘江,其惨烈程度被当地老百姓形容为“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在“断后”任务中,红34师师长陈树湘不幸腹部中弹,他强忍剧痛,乘敌不备,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道县的乡村。图/网友“七星影像”。
这样的故事,在这片土壤时常发生。
红军渡、何宝珍故居等红色遗迹,吸引着一代代后人前来瞻仰,激励无数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扶贫战士冲锋陷阵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党和人民需要的,也是英勇无畏、冲锋陷阵的战士。
在四马桥镇良木洞村,杨军凤就是一位脱贫攻坚“女战士”。她是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一员。
多年来,她舍小家为大家,吃住在村,忘记了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走村入户,向朋友学习微商经销,帮贫困户把“土货”卖出去。
张智玲,也是道县扶贫路上的“巾帼英雄”。她成立道县“道滋味”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仅2018年12月份就销售道州脐橙近100万斤,并成功打入北京欧尚5家超市;同时还培训电商能手、致富能手200余人,成为道县“万企帮万村”活动的主力军。
脱贫致富,除了需要扶贫“战士”,还要深挖资源,发展产业。
道县以红色资源为抓手,结合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已被纳入“重走长征路”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在广阔的乡野,部分村民开始流转土地,种上成片的沃柑、芋头、烤烟和葡萄。
梅花镇贵头村的村支书何团福说:“村里的生活水平怎么样?我们村300户人家,就有小车200台,逢年过节,停车的地方都不够。”
脱贫长征进行时,嘹亮号角正吹响。
2019年6月,道县组织发动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誓必在这场征途中,一举摘掉“贫困帽”,实现胜利和幸福!
……
时代背景不同,历史重任也不一样,但初心不曾改变。
新长征路上,无数“战士”,默默无闻,勤勤恳恳,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
若英雄先辈泉下有知,应是很欣慰,这红色基因正一代一代相传。
来源:红网
作者:许敏
编辑:宋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