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于大山里的人来说,路,就像暗夜里燃起的火炬,照亮着山里山外的世界。
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为东江湖蓄水工程,湖南省资兴市清江、滁口两镇居住在山里约2万人,因“路”不通被湖水阻隔了30余年。
山高陡峭,修路难于上青天。但,今天,几代资兴人凭借毅力和智慧打通了这条“天险之路”,让“清滁”人日夜盼望走出大山的路,终于成为现实。
车轮滚滚,与时代脉搏同频,从此山里的世界不再寂寞。勤劳的库区人喜出望外的同时,也更多看到了他们内心极度渴望的希望与未来。
朱忠财满心欢喜站在小砂石堆,看着孙儿将身后的小路渐渐填满、变宽。(欧群军/摄)
红网时刻记者 胡用梅 郴州报道
晨曦初照,冰凉如水。6月14日一大早,一阵阵“轰隆隆”的货车声,划破了大山的幽静。资兴市滁口镇荷坳村坪家组,两辆乘龙牌红色大货车,正缓慢、有序穿梭于刚通车不久的清滁公路上。
大货车的主人正是勤劳的朱寨文、朱柏静父子。父子俩满载着一车车黄泥,来来回回,不停将黄泥运往一处填埋。路旁小砂石堆上,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正满心欢喜地看着孙儿,将身后的小路渐渐填满、变宽。
朱忠财和自己家的新房。(欧群军/摄)
二十来米的小路尽头,一幢宽敞大气的小洋房格外显眼夺目。老人朱忠财说,房子马上就要进入装修阶段,年底就能住上新房子。“多亏了这条水泥路啊!”他不禁感慨。
很难想象,这个普通人只要努力就能实现的梦想,于他们而言,这个建房梦,他们却足足盼了20多年,经历了朱忠财、朱寨文、朱柏静祖孙三代。
朱忠财。
上世纪90年代的滁口镇,几乎还是一片原始次森林,交通一度成为制约滁口镇村民生产生活的最大的瓶颈。村民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深山生活,他们外出要步行,运输靠肩挑背驮。
朱忠财曾经的抖墙房。(受访者供图)
东江湖蓄水后,1994年,朱忠财建了第一幢属于自己的抖墙房,就在现在小洋房的地基上。抖墙房怎么建?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只能就地取材,泥土为墙,木头做梁。
但屋顶的黑瓦片,怎么办?由于没有制瓦技术,他们只能从外面运送进来。先通过船运转到滁口旧码头,再沿着狭窄的山路,人工挑进大山里。
“当时3万多片瓦片,从滁口旧码头到我现在的这个位置3公里的路程,40多个人肩挑背驮,花了3天时间。”朱忠财满是无奈与辛酸,指着脚下的位置回忆,“后来又花了几天时间,我们父子俩把它挑到地基上。”
建房可以就地取材,但营生还得走出大山。“那时,我母亲经常凌晨3点起床,穿越密密层层的深林,肩挑当季的水果、蔬菜,走近3个小时泥巴路到滁口镇,为我们赚取学费和生活费。”朱寨文哽咽着,瞬间湿红了眼眶。
一到下雨家人就要在房顶整理瓦片。(受访者供图)
“更让人揪心的是,每到下雨,就怕房子倒塌,伤及父母......”朱寨文解释道,结婚有小孩后,自己的小家就搬到了镇上,父母还留在抖墙房里。近几年,由于房龄已久,抖墙屋早就成了危房。
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风雨飘摇。“每次下雨我们都要赶回来,上房顶整理好瓦片、或者替换新瓦片。”一旁的儿子朱柏静抢话补充道。
朱忠财曾经的抖墙房。(受访者供图)
“朱忠财、朱寨文父子,勤劳肯干,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建房子的基础,无奈交通不便,一直等到现在把路修通,才建了这个新房子。”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朱寨文是一名货车司机,1998年开始就从事货运行业,将本地的水果运往广东、郴州等地销售。“以前货物运到我们资兴城区,只能从宜章县瑶岗仙上高速,不仅路程遥远,有时还会因货物不小心洒落到路面,而与邻县村民发生纠纷。”回忆起早年的跑车经历,朱寨文感慨万千。“那时想,要是有一条到资兴市区的水泥路该多好。”
曾经泥泞不堪的山路。(受访者供图)
路通了,朱寨文打心眼儿里高兴,在他的建议下,23岁的儿子朱柏静也加入到了跑货运的行列。如今父子俩干着同一行,既有稳定收入,又能照顾家人。一家人正心贴心地拧成一股绳,干劲十足地奔向美好生活。
朱寨文说:“以前想都不敢想,会有这么好的一条路”。(朱丽萍/摄)
“以前想都不敢想,会有这么好的一条路,这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朱寨文由衷地感激,清滁公路的拉通,不仅实现了住房梦,还让他们自信起来,“现在走在自己的公路上,感觉底气十足。”
朱柏静开着红色大货车奔驰在宽敞厚实的水泥路上,别提多高兴。(受访者供图)
现如今脱贫致富的热情涌动在滁口镇的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茶园正绿;果园地里,桃李满树;满山坡上,竹海苍翠。村民们正乘着公路便捷的东风,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茶叶品牌、楠竹产业以及水果产业。
朱柏静开着红色大货车奔驰在宽敞厚实的水泥路上,别提多高兴。(受访者供图)
“现在村里正在新建的房子越来越多,我们也计划等2020年房子建成后,在政策的允许下,在新房子开一家农家乐,吃上‘旅游饭’!”朱寨文这样憧憬着未来。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
作者:胡用梅
编辑:文建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