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打卡红色益阳③ | 山乡已巨变 来看看作家周立波笔下的“清溪故土”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凤 编辑:张俊 2019-07-18 19:12:11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为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即日起,红网时刻新闻将推出“打卡红色益阳”系列报道,沿着老一辈革命先烈的足迹,来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回忆之旅。

dsc07032.marked.jpg

红网时刻 实习记者 王新凤 记者 刘慧婷 益阳报道

7月的小雨淅淅沥沥,青瓦白墙的周立波故居前游人如织。

此时正是赏荷的好时节,一簇簇既互相连接又相对独立的肥大圆润的荷叶平展展地躺在水面上,托举着一朵朵盛开的荷花向我们招手致意。

111.marked.jpg

故居前的荷花迎风招展。

顶好的山水,会有顶好的文字,该是不虚的了。

周立波先生那富有生命力的文字,在平和宁静的小山坳里,在炊烟袅袅的青瓦房里,在鸡犬相闻的山乡小村里,一行行喷涌,一页页叠加。

dsc07143.marked.jpg

故居坐北朝南、环境清幽。

周立波故居自先生祖辈于清朝乾隆时期筹建至今,已经见证了数十代人的成长。小到瓶瓶罐罐,大到家具、农具,点点滴滴的生活痕迹使得整座故居充满了湖湘特色。

dsc07060.marked.jpg

农具房里的风谷车。

1908年8月9日,周立波出生在这座四合小院。16岁时,周立波考上长沙市第一中学,从此离开家乡走上了革命征途。周立波热爱自己的家乡,他曾在1954年冬和1962年冬两次回到清溪村体验生活,《山乡巨变》就孕育于此时的故乡沃土,他认为,一个作家如果长期脱离生活实际,不接地气,创作源泉必将枯竭。

故居分复原陈列、周立波生平事迹展览、周立波文学研究室三个部分,集中反映了先生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艰苦历程以及他一生创作的所有作品。

dsc07108.marked.jpg

周立波生平事迹展览。

故居的大厅有一尊周立波先生的铜像,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目光坚毅地望向前方,穿透厚厚的墙壁,穿透纷飞细雨的迷蒙,穿透苍山翠海一重又一重,望见前面是荒漠原野,是海市蜃楼,是尘烟俗事。

dsc07033.marked.jpg

周立波先生的铜像。

每一间屋子里都装有自动播音系统,向游客介绍本间屋子所陈列的内容。在复原陈列这一部分,有周家的各类生活用房,包括厨房、卧室、谷仓等,很有生活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揣摩当年的生活场景。煤油灯、暖水瓶、红漆雕花的书桌等老物件的展陈要比讲述更有温度,历史与我们的距离又近了一些。

dsc07043.marked.jpg

会客厅复原场景。

dsc07051.marked.jpg

周立波写作用的书桌。

dsc07074.marked.jpg

周家仓屋里陈列着多种农家物品。

在一间书房里,展示着周立波和朋友的文章和墨宝,创作台上放置着一本“游客留言本”,有许多稚嫩的笔迹写着感想和理想,有一些粗犷的笔迹写着感谢和自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份来自旅德华侨的留言,上面写着与周家的渊源和念想,写着回忆和思念……

dsc07077.marked.jpg

周立波和朋友的文章及墨宝。

在生平事迹展览中,读了先生的成长经历后,才更加了解到他之所以被推崇的原因。墙上挂着的那些照片,下地干农活,晒谷坪里看秤……那种架势,跟普通农民无异。就这样,他结识了数以千计的干部群众,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因此获得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很多乡村人物、生活场景,都被直接写进了他的小说里。他不仅出产了《山乡巨变》这种引起轰动的作品,还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相继问世,创造了一系列具有湖乡特色、栩栩如生的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形象,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学人物画廊。

dsc06996.marked.jpg

周立波生平事迹展览。

我这才发现,作为一位上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工作的老作家,周立波的大部分作品,都与当时的中心工作有关。比如,《暴风骤雨》写土地改革,《山乡巨变》写农业合作化,《扫盲志异》写宣传扫盲,《山那面人家》写青年突击队……如此,他的作品便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乡村叙事风格。

dsc07137.marked.jpg

周立波晚年写作照。

最让我感触的,是他的一些手稿和信件,以及从前出版的报纸、书等物件,看了那些文字和图片,仿佛看到了我们的祖辈生活的那个年代,看到了曾经秀气的、有理想的“周立波”们。

dsc07135.marked.jpg

《山乡巨变》国内不同版本和译本。

从故居大门出来时,雨已经停了,空气变得非常甜润。

dsc07161.marked.jpg

故居前荷叶田田。

面对这满山翠绿,遍地荷花,蓦然想起周立波自拟的墓志铭:“留在人间的他的记忆会很快地消亡,正和他的歌会很快地消亡一样,但是,他所歌唱的刚强和反叛,会更加壮旺,他所歌唱的美丽和真诚,会永远生存。”周立波眷恋的大地正在发生亘古未有的巨变,他所探求的农村改革之路仍在继续!

dsc07146.marked.jpg

周立波自拟墓志铭。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凤

编辑:张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7/22/573188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