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记者蹲点见闻丨桃源“拾捌·创客”:青春梦想绽放在“红色末梢”

来源:红网 作者:郑江晖 张雅兰 编辑:李璐瑶 2019-07-30 18:08:12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记者 郑江晖 通讯员 张雅兰 常德报道

爷爷面朝黄土背朝天,爸爸南下他乡,儿子漂泊在大城市。这一守一走一漂,是常德农村多数家庭的生活样本。

然而,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浔阳街道,有这样18个年轻人,他们打破样本中的第三环,选择重返家乡,以“党建联络员”为纽带,组成“拾捌·创客”,用电商扶贫,打通党建“红色末梢”,在农村广阔舞台铺展人生的美丽画卷。

人生乐在相知心

DSC_0747.JPG

“户帮户亲帮亲”活动讨论会现场。

DSC_0760.JPG

拾捌·创客全体成员。

“我走访的这一户,家里爷爷有小儿麻痹。”“我这边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住院了,家里两个人吃低保。”……这是“拾捌·创客”7月份“户帮户亲帮亲”活动讨论会现场,18个人正围坐在一起,研究贫困户情况,商讨脱贫对策。

“拾捌·创客”由浔阳街道各村(社区)的18名党建联络员组成,12名女生,6名男生,他们素不相识,因为同样的选择——回到故乡桃源,相聚在同一个考场。因为同样的梦想——用年轻激情激发乡村活力,组成一个团队,惺惺相惜,同工作共成长。

“‘拾捌’代表浔阳街道十八个村居,‘创客’是我们18个有活力、有想法、有梦想、有创造力的青年党建联络员组成的创业团队。党建+扶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当地村民一起创业,是我们主要做的事。”丰禾村的党建联络员朱彪是团队的“领头雁”,他这样解读自己的“拾捌·创客”。

思路一转天地宽

DSC_0792.JPG

朱彪在五保户张国昌家中询问情况。

DSC_0824.JPG

朱彪为种植户翦美霞家中的果园发朋友圈招揽游客。

DSC_0816.JPG

游客在果园采摘。

这群年轻人会利用业余时间下户走访,穿梭在田间地头,认真考察、悉心记录,将党建工作落细落小。“走访过程中会获得很多信息,我们都会汇总,用我们的微薄之力进行解决。”朱彪告诉记者。

“张爹,我是党建联络员,今天联系了电力部门的,来给你把电搞好。”朱彪得知丰禾村的五保户张国昌家中,入户电线都是简易搭取时,便上了心,多方联系供电公司重新布设线路,解决安全隐患。

村里种植户翦美霞家中,栽种20亩果园,因为在外务工多年,苦于销路问题,丰产却不丰收,“家附近的人都不熟悉了,结出的果子,差点烂在这小山坳里。”朱彪和团队小伙伴了解情况后,利用自己曾在互联网公司的工作优势,决定用朋友圈试试。

“桃色依旧,似你青春脸颊的绯红。味道依旧,似你初恋的丝丝沁甜。我们依旧穷得没钱打药,我们依旧想把最好的给你……”朱彪和团队小伙伴们在朋友圈分享有关果园的动态,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线上推广加线下体验,果园成了桃源人朋友圈里的热门话题,销量也越来越火爆。

无独有偶,天子岗的樱桃、八子路社区的蜂蜜、教仁村的菜籽油……这片丰饶土地的馈赠,他们都用年轻思维加互联网模式,一一盘活。

此心安处是故乡

DSC_0844.JPG

朱彪整理爷爷留下的老把式。

DSC_0867.JPG

朱彪家里的老照片。

“爸,家里的桃子熟了,要不要给你寄点?”“那不用,广州这边都有。”“那只怕没有家里的好吃吧!”……朱彪的父亲朱桂华在广州等地从事机修工作,每天一次的视频通话,成了维系这个小家的最美牵挂。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拂这个小山村时,朱桂华成了南下务工大军中的一员,在沿海多地一呆就是20年。年幼的朱彪成了“留守儿童”,在爷爷的陪伴下长大,犁和打谷机成了最好的玩具。

父亲的20年南下,是为了送儿子跳出农门,令他没想到的是,儿子又回到了这片黄土地。“农村的发展,需要年轻的血液,我们曾从这里出发,如今又回归到这里,只为这片土地变得更好!”在朱彪看来,这是反哺乡村的最好时机。

如今,朱彪和他的小伙伴正在接洽农耕文化体验园旅游项目、百果园果木种植项目,并组织村民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实用知识培训、果木种植技术培训……他们已然扎根故乡,悠然体味着年轻血液带给家园的巨变。

这群年轻人,爱家乡、懂技术、善经营,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示,土里不仅长得出庄稼,也能成就梦想。“年轻的思维就像一泓活水。当他们注入乡村,虽然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随着时间推移,源源不断的活水将盘活整片土地。”这是朱彪和小伙伴们不变的信念和梦想。

来源:红网

作者:郑江晖 张雅兰

编辑:李璐瑶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7/30/577806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