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易地扶贫搬迁丨凤凰:让搬迁群众有家园感幸福感获得感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田园 编辑:王津 2019-09-04 09:10:18
时刻新闻
—分享—

1567498923920.jpg

廖家桥安置点干净整洁。

红网时刻记者 田园 湘西报道

“多亏了政府政策好,我们才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对面就是产业园,我们这么老了还能去那里上班,以前在老家种菜都卖不出去,现在好了。”62岁的田仁广激动地对记者说。

1567498935559.jpg

田仁广家中。

搬迁群众实现安居乐业

田仁广是2018年5月搬进安置新房的建档立卡户,从茨岩村选择搬迁到廖家桥安置点,按照每人25平方米的规定,全家人住上了12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

“现在一家人都住在一起,很幸福了,年轻人也可以放心的出去打工了。”67岁的田儒顺感慨。田儒顺一家也是2018年5月入住的居民,在这之前,是新场乡木根塘村民,家中只有自己一人做农活,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伴去外乡想租房陪读。现在,一家人可以住在一起,孙子可以在安置区附近的学校上学,自己还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老伴在对面的产业园做猕猴桃加工,年轻人可以放心外出打工了。

“十三五”期间,凤凰县规划建设23个安置点,集中搬迁安置群众2401户10929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0%。截至目前,交钥匙工作已经全面完成,所有搬迁群众基本实现安居乐业。

凤凰县将易地扶贫搬迁分为三个阶段:探索期、规划期和服务期,经过前期的调研探索,以禾库镇极乐村、阿拉镇舒家塘村为试点,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设立七大安置点 拎包入住

凤凰县采取群众自愿、公开公平的原则,将搬迁人群分为六大类。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确定了阿拉营镇、廖家桥镇、吉信镇、禾库镇、腊尔山镇、竿子坪镇、三江镇等七大安置点,搬迁户人数接近总数90%,对少数传统保护村落采取村内设点搬迁。

集中安置点全部实行统一规划、设计、招投标和建设施工,并纳入县级质量监管体系,保障人均住房面积达标和质量安全。同时,结合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设计,突出彰显民族特色。严格交房标准,确保安置房通水、通电、通网、门窗齐全、简易装修、功能齐全,全面达到入住条件,真正实现“拎包入住”。目前,腊尔山镇的夯卡村,山江镇的老家寨、东就、黄茅坪以及麻冲乡的老洞、竹山等一批民族特色村寨安置点已经建成投用,禾库幸福新区“千户苗寨”初具雏形。

1567498948599.jpg

禾库幸福新区“千户苗寨”。

目前,每个安置点均举行了分房入住仪式,实现阳光分房、喜庆搬迁。搬迁群众旧房拆除协议签订率达100%,实际完成旧房拆除2288栋、复垦4440亩。

因地制宜引导搬迁群众发展产业

凤凰县因地制宜,与全域旅游相融合,引导搬迁群众参与旅游开发,充分依托凤凰古城旅游的品牌资源优势,把握全域旅游发展契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旅游”脱贫工程,在全域旅游精品线路上建设集中安置点10个,安置点建成即成景区。

凤凰县鼓励扶持搬迁群众发展民宿酒店、餐饮娱乐、工艺品经营,引导搬迁群众从事导游讲解、卫生保洁、安全引导、售票咨询等旅游服务业,目前已引进秀兰集团、中青宝、华夏集团等一批企业,投资发展全域旅游,为搬迁群众提供了丰富的创业就业机会,山江老家寨和东就、沱江镇大坳以及廖家桥镇安置区共360余名搬迁群众在旅游行业找到了适合的岗位。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新型城镇化+产业园”脱贫工程,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集中安置点6个,同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引进和培育工业企业,引导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实现农户向市民转变。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特色种养”脱贫工程,重点扶持腊尔山镇夯卡村、水打田乡红星村等11个就近村内集中安置点的搬迁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按照“一点一策”甚至“一点多策”的后续帮扶思路,扶持搬迁群众发展猕猴桃、食用菌、油茶、漆树、油桐、黄牛黑猪等特色种养产业。同时,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方式和产业托管模式,实现一人发展一亩以上的农业产业。

1567498994519.jpg

德佰利服饰公司。

盘活搬迁资产资源,增加搬迁群众财产性收入。为小城镇集中安置的搬迁户在安置房一楼配套建设了每人5平方米的商业面积,通过招商引资盘活门面,可以享受每人每年500元以上的租金分红,目前腊尔山镇安置区已经成功引进德佰利服饰公司。与湖南泰美现代农业、湖南青禾牧业等企业签订产业托管协议,搬迁户以承包地入股漆树、油桐、牧场等项目建设,享受前五年每亩300元,五年后每亩800元的分红。

加强安置点配套建设

为了让群众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共处,围绕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配套建设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环卫保洁等基础设施,保障每个安置点车达家门口,喝上自来水、用上稳定电、看上网络电视;同时,配套建设卫生院、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加了教育学位,保障搬迁户子女上学、就医便利;配套建设社区中心广场、篮球场等场所,配备文体娱乐器材,丰富搬迁群众文体生活。

在镇区安置点成立党支部和安置区管委会,安排专门办公场所,制定完整的服务制度,实现坐班服务,搬迁群众办事有人理、困难有人帮、红白喜事有人问。结合东西部扶贫协作济南天桥援助,提供公益性岗位372个,同时,将安置区纳入智慧城市建设内容,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安装监控摄像头,实现24小时全程监控,让安置区治安环境进一步提升。不定时深入安置区举办义诊、义演、义捐等活动,为搬迁群众提供完善的医疗和文化服务。同时,每逢佳节举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精神生活,让搬迁群众有家园感、幸福感、获得感。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田园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9/04/591411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