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杨艳 醴陵报道
7月9日,暴雨袭城,株洲醴陵的滨河路变成“航道”,醴陵市融媒体中心门口的洪水漫过腰间。
汛情报道刻不容缓!醴陵市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主任杨毅借来皮划艇,上阵划船摆渡接送记者出入单位,后勤人员自主发电,编辑人员坚守后方编审稿件……期间,划船上班的记者还和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一起,成功将一名生病儿童救离被困小区,周围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
醴陵市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借助皮划艇完成抗洪救灾报道。
醴陵市融媒体中心在积极抗灾自救的同时,第一时间组织记者赶赴全市各抗洪救灾现场,采播一线新闻和信息,并及时与中央、省、株洲市主流媒体对接,推送抗洪抢险新闻稿件和素材,凝聚正能量,传递好声音,共在中央、省、株洲市级以上媒体发稿56条,本级媒体各平台发稿400条次。
暴雨是突发,但冲锋陷阵是日常。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求,醴陵市融媒体中心牢记使命,不断提升四力,锻造优良作风,在危机时刻勇担责任使命,更好服务群众,推动醴陵高质量发展。
自醴陵市融媒体中心成立以来,醴陵广电人坚持“移动优先、内容为王、服务为民”,每一道新闻生产环节严格把关,每一个栏目精准定位,每一篇策划精心打磨,在县级融媒体变革中生成独特模样,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开辟出一个全新的融媒体新形态。
眼下,醴陵市融媒体中心技术平台“醴陵云”已上线,意味着醴陵融媒体建设阔步迈入成长期,在产品技术、内容生产等全流程实现创新和突破,将在宣传引领、便民服务等领域发挥实效,打造媒体融合和服务新范式。
其实早就是一家人了!
县级融媒体中心怎么建?这是当前县级媒体融合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有一些县区媒体,早早利用当地资源最优化的方式整合形成传媒中心或传媒集团。它们在媒体融合的建设中形成有效运行的体制机制,为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醴陵市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可谓典型。
在融媒体中心成立前,醴陵广播电视台在一线的采编播上已经做了一些融合的尝试。用一线记者张逸鸣的话说,“其实早就是一家人了”。
2017年,醴陵敏锐地察觉到媒体融合的趋势,早早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打造了良性的“生态系统”——包括将电视台、广播电台、《今日醴陵》报、《醴陵发布》微信公众号、醴陵手机台、醴陵新闻网(红网醴陵分站)、醴陵手机报(红网手机报醴陵版)等7个媒体资源整合。同年8月,醴陵市广播电视台进行高清数字制作播出网络的升级与改造,实现电视频道的高清播出,提高节目制作与播出水平。这在县级电视台来说,属先锋之举。正是有了创新的理念、积极的作为,醴陵市广播电视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浪潮来临之时,迅速成为主阵地和排头兵。
醴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融媒体中心建设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项目,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副组长的融媒体中心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牵头和统筹融媒体中心建设。2019年4月,醴陵市融媒体中心正式成立,成为株洲市首家成立的县级融媒体中心。
醴陵市融媒体指挥中心。
醴陵市融媒体中心办公室。
在融媒体时代,记者在“融”的背景下,不再分广播记者、电视记者和报纸记者。记者的稿件不仅在广播、电视中播出,同时还要在网站、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同步推送,醴陵市融媒体中心对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通晓“十八般武艺”、“全能型”等要求。
针对采编融合,醴陵市融媒体中心出台了全媒体指挥调度、全方位报题选题、全流程绩效考核、全员监评监视等多项制度,打通各平台采编通道,建立“统一指挥调度—集中采集—梯次生成—多端分发—全媒覆盖”流程,取消各媒体新闻部,整合成立采访中心,将三审稿件发至新闻共享群,由各平台选取新闻素材进行二次编辑播(刊)发。通过编审流程再造,过去单纯“为电视生产、为客户端生产、为报纸生产”转变为“为多屏生产”,并让不同媒体针对同一新闻事件形成不同风格的表达、同一内容播发的“百花齐放”,实现了新闻内容的全面整合、高度共享和个性分发。
醴陵市融媒体中心指挥大屏。
不管怎么融,内容最重要
“不管怎么融,我们坚持内容为王。”醴陵市广播电视台台长丁瑜介绍,媒体融合的大潮势不可挡,对县级融媒体中心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
2019年4月26日,第四届中国烟花爆竹博览会开幕,醴陵市融媒体中心迎来成立后的第一次实战检验。中心提前召开策划调度会议,提出“全媒体联动、全方位展示,并注重经济效应”的报道要求,根据各部门定位分派报道任务。这次实战,整体呈现出“移动优先、电视跟进、纸媒深度”的融媒体传播效果。10余条融媒体作品共计收获了约100万的浏览量。
以建设融媒体中心为契机,醴陵狠抓队伍建设和管理,对记者、编辑、摄制人员实行统筹安排,一体办公,以培养“一专多能”为目标,加速人员技能上的转型融合,通过请进来、送出去、内部传帮带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传统媒体采编播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了一批“能拍、能写、能制、能出镜”的全媒体人才。今年以来,醴陵市广播电视台先后组织人员赴成都、苏州、杭州、长沙等地学习。“取经”归来的小伙伴自动分成技术和播音两个专业组,每周三和周四晚上都组织学习讨论。
随着人才培育计划的推进,“现象级”融媒体产品能够产出,县级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也随之增强——
品牌时政新闻栏目《醴陵新闻》每年推出切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专栏20余个、重大主题报道60余组;新增一档日播民生新闻《瓷城零距离》,讲好有温度的民生故事;
两档专题栏目《特别关注》《生活1+1》品质优良,同时积极走向市场,年均承接策划制作专题片、宣传片30余部;
旅游节宣传片《遇见山水遇见“醴”》荣获全国旅游电视节目最佳作品,文明城市系列公益广告“城管篇”荣获2018年湖南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大赛三等奖;
《今日醴陵》报突出特色,全年推出深度报道和专版70余个,交通生活频道和“村村响”丰富信息量、增强互动性,日播出时长达17小时……
这些题材都汇聚到了醴陵手机台APP,点击量已达1800万次。其中,醴陵市融媒体中心承办的湖南省国际旅游节、湖南省我们的节日·中秋晚会、株洲市春(夏)季乡村旅游节、中国(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等省市级大型活动和国际国家级专业展会,手机直播累计点击量达300万次。
对于内容生产,醴陵市融媒体中心朝着精益求精的方向靠近,连一个天气预报都不“放过”。《7月骄阳似火,准备接受这些“拷问”吧》、《说起任性,我就服TA》、《一起来唱:雨一直下》……这些新闻产品出自钟佳凝、段木佳等编辑记者,每一篇都力求鲜活、有趣。
“新闻作品”和“新闻产品”一字之差的背后,是理念的转变。有了能人和好内容,醴陵市融媒体中心的新闻产品备受好评。
服务群众,打造指尖上的政府窗口
醴陵市委宣传部与红网签署合作共建协议,研发集中央采编、舆情监测、问政互动、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醴陵云”融媒体技术平台,红网为醴陵融媒体中心提供信息技术研发、媒体运营管理、信息安全服务等全方位支撑。目前,醴陵市融媒体中心物理空间已全部建设完成,依托“醴陵云”,将为全媒体运作、全终端覆盖、泛媒体经营、多元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保障。
醴陵市融媒体中心媒体矩阵。
“中央要求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打造为民排忧解难、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那么,服务群众成为我们的一项重要议题。”醴陵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作为县市级宣传单位,醴陵市融媒体中心的奋斗目标,是将原有的电视、广播、报纸、网站、新媒体等媒体形态融为一体,参与基层治理,实现“新闻服务+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的全覆盖,最终成为一个信息综合平台、交流交往平台、基层治理的政务与民生互动平台,更好为党委与政府服务,为当地群众服务。
目前,醴陵市融媒体中心正在积极尝试功能性平台——
党建引领优先。搭建全方位党务资讯平台、多功能线上学习平台、便捷化党群沟通平台“三个平台”,将智慧党建与“醴陵云”平台充分融合,凝聚和服务党员群众。
平台推广优先。坚持移动终端平台优先,加大对“醴陵云”的推广应用,将平台延伸到全市各个部门、各个单位以及镇(街道,长庆示范区)、村(社区),打造“指尖上的政务服务中心”,积极对接办证、年审、有线电视、房产等平台,将政务服务的相关内容从网下移至网上,着力打造掌上政务和生活平台,为百姓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数据运营优先。成立专门的团队,对后台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为全市各单位和广大市民提供相关资讯,适时汇总、分析、发表媒体及其他行业大数据报告。
伴随着“醴陵云”的发展,这些服务还将延伸至生活领域,如餐饮娱乐、招聘就业、在线购物、生活缴费等。这不仅关系到媒体自身经营,也直接利于当地经济事业的发展。
“今后,我们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承担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按照省、市各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探索,不断积累新经验,不断开拓新未来。”醴陵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醴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融媒体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体制、资金、人才等各种因素限制,融媒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成长中的烦恼”,但坚信只要守正创新,就能融出效率,融出精彩。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编辑:肖娟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