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居乐业幸福来——沅陵县易地扶贫搬迁综述

来源:红网 作者:瞿云 编辑:文建美 2019-09-09 10:52:03
时刻新闻
—分享—

1111.jpg

沅陵县太常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瞿宏红 摄

4444.jpg

太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谢振宏家。

红网时刻9月9日讯(沅陵站记者 瞿云)初秋季节,记者走进沅陵县北溶乡腊子潭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看到的是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一座座新建的居民住宅飘着袅袅炊烟,三五成群的牛羊在阳光下欢叫嬉戏,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不远处,一垄垄翠绿的茶树呈梯次包裹峰峦,辛勤的茶农点缀期间;一弯清水环村轻轻流淌……整个乡村呈现出一幅宜居宜业、美丽富饶的图画。

沅陵是全省版图面积最大的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易地扶贫搬迁大县。近年来,沅陵大力实施“一中心三基地”发展战略,推进“一路一水一线”和“一带三园五区五县”建设,举全县之力聚焦易地扶贫搬迁,按照“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四维”工作模式,让搬迁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归属感,形成了独特的“沅陵模式”。

规划有力 绘制了精细化的路线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好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沅陵县按照精神要求,结合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做到对象精准、措施精准、区域精准。出台了贫困人口识别方案,对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精准识别,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扶贫信息系统;出台了《沅陵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沅陵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补充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对标国家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地名单,共划定1871处搬迁区域。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县主要领导在每次收到交办问题清单后,第一时间研究交办,第一时间督查督办,第一时间过问整改落实结果;成立了县易地扶贫搬迁联席会议,组建常驻工作机构,指导、督促、协调和指导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制定了从贫困户申请、村级评议及公示、乡镇复核及公示、县级审批及公示等重要环节的操作制度。

严格对标政策标准。依照国家、省相关政策,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政策。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红线”面积政策,即人平25平方米;制定了资金补助标准,分为分散自建、统规自建,以及乡镇范围内的购房安置户、县城购房户,安置房达到“拎包入住”条件。

扶贫搬迁表面上是人的迁移,实则是人所在生产生活环境的变迁。沅陵调动一切有关力量,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新建和扩建集中安置区通水、通电、通路、通网,让搬迁群众享受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

记者在沅陵镇月木垭村看到,村里配套设施完善,包括村委会、卫生室以及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仅卫生室就设有门诊室、治疗室、药房、预防接种室、健康教育室等功能科室。

“扶贫搬迁是一项民生工程,我们充分结合县情、乡情和群众意愿,科学规划选址集中安置点。”县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把尊重群众意愿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首要条件,不搞强迫命令,合理确定安置方式,使贫困人口向基本设施较好、城镇文明卫生程度高、环境保护效果明显的城镇聚集。

安置得力 满足了群众的所盼所需

近段时间,大合坪乡荆竹溪村村民刘银香的心里美滋滋的,因为他在5月初搬到了太常白羊坪村安置区的新家,全家人告别了几十年的土坯房。

刘银香的老家是个山沟沟里的贫困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业更难,很多家庭都是贫困户。今年荆竹溪村的部分贫困户通过易地搬迁项目,搬到了距离县城仅两公里的白羊坪村移民安置点,这里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这就是我的新房子,这是客厅,这是卧室,两面儿卧室,这是卫生间。”刘银香介绍,现在的居住条件很好,出行有公交,进城几分钟,做什么都方便。

记者沿着安置点小区内硬化后干净清爽的道路,走进周金书家100平米的房间看到,水、电、通信等设施齐全,房间宽敞明亮,地面干净整洁,房主人周金书笑呵呵地说:“现在住的房子和以前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在地下。”

位于太常白羊坪村的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是全省第二大集中安置点,用地143亩,建设安置房52栋,总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安置1392户5331人(含购房整改安置),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59户5206人,同步搬迁33户125人。

沅陵县致力于该项目打造成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示范小区,下大力气,用足了劲,一切按照“搬得出、稳得住、有收入、能致富”标准要求,目前已完成全部工程建设,正在实施文化活动中心、幼儿园、扶贫车间等建设。

沅陵依照省委、省政府部署,集中安置点建设实行EPC模式,全县共有18集中安置点建设均平移给省建工集团三公司,严格按照建筑法的规定,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和安全施工,建优质楼,让搬迁户住“放心房”。

今年5月13日,沅陵荔溪乡政府组织3台大巴接送易地搬迁户入住太常安置点。据了解,荔溪乡易地扶贫搬迁太常安置点一、二期安置户共计64户269人,涉及12个村。谢振宏就是当天乔迁新居的其中一户。

“这样的好日子让我们做梦都是笑的。”搬家当天,谢振宏感慨万千。之前,他家住在荔溪谢村,田地分散、分布较远,山高坡陡,出行不方便,自然条件恶劣,虽有搬出大山的想法,而又留恋祖辈留下的基业。后经驻村干部多番思想工作,他舍下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期间,他自个打听到了新安置点的优越条件,直到走进新家之后,他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天壤之别”:出门就是水泥路,卫生室就在家门口,文化活动广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等设施一应俱全。

“十三五”期间,沅陵完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4533户17047人,其中分散安置1828户6979人,集中安置2705户10068人。全县实施集中安置项目34个,涉及沅陵镇、官庄镇、七甲坪镇等18个乡镇,县自主实施16个,省建工集团三公司以EPC模式承建18个集中安置点。

后扶给力 叩开了搬迁户的致富门

扶贫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的。沅陵坚持搬迁和产业同步发展,突出“产村相融、农旅结合”发展理念,将产业培育与安置点建设联动打造,积极申报易地搬迁后扶产业项目。

李良方一家得益于楠木铺乡搬迁户确定的养蜂产业作为后续扶持产业,自家申报养蜂40余口,在专家全程指导下,产业已获收益,每口蜂箱年产蜜达20斤,按每斤蜂蜜60元的市场售价计算,他家年均增收达4万元以元。

楠木铺乡投入28万元,按照人均1口标准给贫困户免费发放蜂箱313口,实现了所有搬迁户的全覆盖。为确保贫困户的蜂蜜保质量、有销路,该乡成立联民养蜂合作社,并注册了商标,统一质量标准、包装设计和销售,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200元。

2017年9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在视察沅陵县时作出重要指示:“在村里设立扶贫车间,对老百姓就近就业确实很好”。为确保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沅陵按照“十二”个一批总体要求,创新思路,加大后续扶持力度,基本实现了每户一人有就业、有收入、有保障的目标,有效保障了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要摘贫困帽,产业是根本。沅陵制定实施了《创办乡村“扶贫车间”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参与、乡镇服务”原则,建立乡村、企业、县直部门三级帮扶责任体系,大力兴办村级扶贫车间。

沅陵向华电子、磁电高科等率先响应号召,把设备拉进村头,厂房建在百姓家门口,机器轰鸣的那一刻,平静的乡村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在官庄镇“千里之行”鞋业扶贫车间工作的李丽芳,搬迁新居后,她进了扶贫车间,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技术熟练后还会更多。像李丽芳一样情况的搬迁户不少,他们对扶贫车间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岗位很满意,有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沅陵重点抓了扶贫车间的放大集中安置效应,盘活闲置资源。截至目前,全县创办扶贫车间达到30多家,其中集中安置点4家。县工业园向华电子、磁电高科建成集中安置点扶贫车间吸纳易地扶贫搬迁户约300人,且预留岗位达300个以上;奇力新集团优先招录安置点搬迁贫困户,目前在县城集中安置点招录搬迁贫困人口500多人。

同时,沅陵针对庞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体,落实了教育、医疗等基本性帮扶,强化了兜底保障,壮大了劳务输出,做强了产业帮扶。全县15万亩碣滩茶场向搬迁户辐射,集中安置点向茶园茶加工厂集中,解决部分集中安置户的务工增收问题。目前,全县有约300户可长期在茶园或加工厂务工增收;300多户搬迁户用好用足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实现依靠旅游产业增收;60多户搬迁户种养蓝梅、桑葚、火龙果、无花果、樱桃等为主的特色小水果产业,直接带动增收脱贫;1770多户分散自建安置户,通过发展林业、农业、畜牧业、小加工业等实现增收脱贫。

夜幕降临时,走进沅陵城乡安置点,村民们在悠闲地散步,远近灯火弥漫,鸡鸣犬吠,既有人气和生机,又有炊烟和笑声,与决战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建设小康沅陵的催征曲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生动的新画卷。

来源:红网

作者:瞿云

编辑:文建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9/09/59556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