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扶贫故事丨陈洪福:青春绽放在扶贫路上

来源:红网 作者:罗克军 瞿云 王石磊 编辑:文建美 2019-09-12 15:34:35
时刻新闻
—分享—

??3.png

施溪村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完善。

??2.png

走访贫困户张文平(右为陈洪福)。

??1.png

察看桶装养蜂情况(左为陈洪福)。

红网时刻通讯员 罗克军 瞿云 记者 王石磊 沅陵报道

他是一名大学毕业生,放弃高薪工作,加入扶贫战线;他是一名年轻党员,心向党志为民,坚守扶贫阵地;他是一位苗家子弟,誓让苗寨换新颜,决胜脱贫攻坚奔小康。

中秋时节,记者来到湖南省沅陵县二酉苗族乡施溪村,见到了这位“战斗”在扶贫前沿的大学生村支书——陈洪福。聆听他的别样的青春奋斗史,感悟一段段矢志扶贫的故事。

九月的湖南省沅陵县二酉苗族乡施溪村深山苗寨,丝丝寒意侵袭。陈洪福鼻梁上的高度眼镜片,在这个秋的清晨起了薄雾,此刻他正行走在位于代家坡组的果木基地,秋意渐浓,哪畦果园该灌溉湿润,哪株果树该剪叶修枝,他一一记录在案。

担任村支书两年来,无论炎炎烈日、刮风下雨,还是月华霜重、天寒地冻,陈洪福都常年奔走和忙碌在深山苗寨。在一线扶贫的两年多时间里,他私车公用,行程48000多公里,跑坏8个汽车轮胎,加了几万元的油,都是自掏腰包。有人笑他傻,更多的人赞他是脱贫的领路人、群众的贴心人。

陈洪福从小在施溪村长大,在沅陵城乡求学读书。2005年8月,他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沈阳三一重工工作。在工厂工作八年,他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亮丽的党员身份,企业技术骨干,近万元的月薪,令人羡慕的发展前景。

然而,2015年春节返乡之行,让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大山外面的高速路四通八达,立交桥纵横交错,发展动力强劲,变化日新月异;大山深处的父老乡亲在喝望天水、住老木屋、走泥巴路,人均年收入仅2300元。

家乡的贫困深深刺痛着他的心。“故乡哺育了我,我有责任回报父老乡亲。”党员的责任担当让他毅然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他决定返乡创业,带动村民致富。

2016年1月,他回乡开始在家发展养殖业。心中有梦想,脚下有方向,创业有希望。经过不懈努力,陈洪福的养殖业初现规模。正当他干得如火如荼之际,乡党委派人找他谈话:村“两委”换届,希望他竞选施溪村党支部书记。

此时,沅陵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全县上下正在打响脱贫攻坚战。他知道,扶贫到现在,剩下的都是最沉重的担子、最难啃的骨头、最烫手的山芋;他更知道,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面对组织的信任,以及2191名乡亲的殷切期待,他决定扛起全村脱贫攻坚的重任。2017年3月,31岁的陈洪福成为沅陵县二酉苗族乡最年轻的村支部书记。

上任的第一天,陈洪福在民情日记的扉页上写道,“组织的任命就是自己的使命,我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让无悔的年华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奏响青春之歌!”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施溪村的贫困程度超乎陈洪福的想象。施溪地处武陵山腹地,由原来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面积21.95平方公里,苗族人口占98%。村里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群众生活水平低下,整体发展相当滞后,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全村共有510户,贫困户就有173户,贫困发生率高达30%,是省定深度贫困村。村辖17个村民小组,其中10个位于大山深处,最远的组离村部约15公里。

只有迎难而上,才能迎刃而解。为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他走家入户,摸村情访民意,有时候一跑就是一天,有些群众白天出门务工劳作,他就利用早上和晚上去,短短两个月,他遍访了村子的每一户,详细掌握了村情民意。

苗族老人张文平,居住在深山老林里,下一趟山需要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上4个小时。正因如此,他老伴12年没有下过山。张老是陈洪福走访的第一个对象。

那天,薄雾朦胧,细雨霏霏,他带上水壶和饼干,拄着一根拐杖,跋山涉水前行。当他看到老人破败不堪的房屋、极其简陋的家具时,陈洪福眼眶红了,他紧紧地握着老人的手,动员他易地搬迁。

回到村部后,他立即向上级反映情况,得到大力支持。搬家那天,张文平瘦骨嶙峋的手使劲拉着陈洪福,喜极而泣,一遍又一遍地说,“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可以住高楼,辛苦你了,感谢党,感谢政府!”

“登上大面山,伸手能摸天,一步三喘气,头晕加目眩。”大面山位于沅陵和古丈县交界处,海拔800多米。栗树界组就坐落在大面山上,不少老板仰慕这里的旖旎风光想来投资兴业,看到山路难行,只能望山兴叹,失意而归。

大山伟岸,却挡住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也淹没了村民致富的心路。栗树界村民祖祖辈辈在山中的“巴掌田”耕作,里面的产品送不出去,外面的商品运不进来,脱贫的步子十分缓慢。每逢赶集,村民们凌晨两点多钟就要起床下山。小孩上学更是难题,遇到有人突发疾病,只能听天由命。

要致富,先修路。通路成了该组村民唯一的最大心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定要打通这条通往致富的道路。”陈洪福暗下决心。他多次驱车到乡政府和县城,积极向县乡领导反映群众的困难和愿望,上级被他的执著所感动,县交通部门把此项目纳入乡村公路建设规划,并很快得到实施。

通路那天,栗树界男女老少聚集在寨头,唱啊,跳啊,个个脸上乐开了花,欢快的笑声久久地回荡在大山的上空。

万事开头难。陈洪福对修路开始有“瘾”,一修竟然修了12公里多,所有自然村寨都通上了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再也一去不复返了。

秉承“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凭着“不达目标不罢休”的蛮劲,他把双脚深深扎根这片土地,解决了全村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等问题,基本实现让村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安全房的目标。

大山深处的闭塞和贫瘠,让一些乡亲产生了认命的消极想法,普遍缺乏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

“精神上的贫困,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陈洪福清醒地认识到,扶贫必须先扶精气神。

贫困户姚茂英,肢体二级残疾,10岁学会走路,12岁才会说话。入户走访时,陈洪福发现他不想拖累自己父母,不愿两眼向上靠政府,不甘向命运低头,自立自强的愿望比较强烈。看到他家门前的好山好水,陈洪福积极鼓动他养鸭。没本钱,陈洪福帮他协调小额信贷;没技术,陈洪福帮他联系技术培训;没销售门路,陈洪福当起了他的义务销售员。第一年,姚茂英养鸭1200只,收入上万元。初次创业成功的喜悦让姚茂英坚信: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自此他越干越欢,今年5月还被县评为“十佳残疾人自强模范”。

榜样不远,就在身边。姚茂英身残志坚、励志脱贫的典型事迹,成为陈洪福教育引导群众勤劳致富的“活教材”。一花独开不是春,他积极倡导在全村开展“励志脱贫之星”评比活动,每季度评选一次,发放一份奖品,同时制作精美牌匾,由村干部一一上门,张贴在农户家显眼位置,让星级农户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心中的“明星”。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一个村民在“大美施溪”群发贴,“学习姚荗英励志脱贫的故事,我读懂了一个原本早就应该懂得的道理:幸福靠奋斗,劳动最光荣。如今,党的扶贫政策好,我要努力向前跑。”

开展“励志脱贫之星”评比活动后,该村村民的兴趣点正悄然改变:过去忙于参与打牌娱乐的村民,现在开始走向田间地头,村里创办的实用技能培训班渐渐红火起来。

老乡富不富,关键看支书。支部书记是村民致富的领头雁,位子不高,但责任重大。正如陈洪福经常说的,岗位可以平凡,工作不能平庸。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稳定脱贫,关键在于稳就业,根本在于强产业。

施溪村,“八山一水一分田”,油茶原是村里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长期缺乏管护,2000多亩油茶林荒芜。

“人啊,就怕胸怀鸿鹄之志,手无缚鸡之力。我们不能守着金山过穷日子。”陈洪福下定决心,一定盘活闲置资源,让油茶林重焕生机。

众所周知,产业扶贫面临诸多风险,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为稳妥起见,他邀请专家现场把脉,奔赴永顺实地取经,寻找实力公司带动,几番周折,最终确定油茶产业发展方案:低改千亩,分期开发,保底分红,利益共享,让农户“流转土地有租金,就近务工有薪金,入股分红有股金”。

油茶花开茶子红。第一期低改500亩完成后,沉寂几十年的荒山终于被唤醒,茶籽压弯了树的枝头。仅此一项,就为油茶农户增收近千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

“珍珠只有串在项链上才更加璀璨。”他和“村两委”按照“四跟四走”的精准扶贫思路,于2018年8月成立沅陵县五丰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先后发展了生态养猪、钩藤种植、桶装养蜂等产业,与所有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一子落而全盘活,该合作社发展迅速,实力逐渐雄厚,仅今年上半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协助下,采取订单销售、消费扶贫等形式,销售黄桃、蜂蜜、茶油等农产品,收入就有50多万元。在合作社带动下,每个贫困户人均增收200元,同时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零到60万元的跨越。

乡亲们渐渐富裕了,陈洪福也笑了,可面对自己的家庭,他却默默无语。当上村书记后,每月工资约2000元,由于私车公用,开支明显增大,存折上的数字越来越小。为了赚点钱补贴家用,他的老母亲去了深圳打工。由于扶贫任务重,他住进了村部,很少与县城的妻子团聚。每次回家,2岁的女儿老粘着他,生怕他走了;每次离开家时,女儿都会扯着他的衣角,哭喊着“爸爸,别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萦绕耳边,虽然他知道自己亏欠妻儿家人太多,但是他没有停下为人民工作的脚步。当一条条宽阔公路通向大山,一项项扶贫政策到户到人,一个个扶贫项目惠及群众,跋山涉水的身影,挑灯奋战的夜晚,挥洒汗水的岁月,他觉得值!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山路弯弯,情意绵长;施溪潺潺,载着希望。陈洪福把青春年华付诸武陵深处的山山水水,深山苗寨的乡里乡亲,他和苗家儿女的梦一同延伸至远方。

来源:红网

作者:罗克军 瞿云 王石磊

编辑:文建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9/12/597136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