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南边陲的一个苗族村寨里,为了摘掉贫困帽子,有这样一群人,一直在努力。
他们中有党员干部,也有普通群众。
他们奋斗在脱贫攻坚的一线,沉下心、弯下腰,深入田间地头,用心用力用情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他们以担当作为践行初心使命。
红网、时刻新闻和红星云共同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城步五团镇金童山村脱贫攻坚“战场”,讲述那山、那人、那事。
红网时刻记者 张珍 王宇晨 杨艳 城步报道
从办公室出发已是将近10点,我们一行从长沙出发,马不停蹄赶往南山脚下的金童山村。
临近中午,冯军打电话点餐,从水府庙下高速不到两公里就到了这个小店,到店时,菜已经上桌了。“到这个地方差不多刚好到饭点,所以就留了电话,节省点时间。”
吃过饭,接着赶路。每个月,戴刚和冯军都要这样,开车7个多小时奔赴心中的牵挂。
还在半路,冯军手机响起。女儿在电话那头抽泣,“你别哭呀,说清楚……”电话这头,只恨自己不能在女儿身边,“我给你妈妈打电话……”
挂完电话,这头只剩下深深的沉默。
抵达金童山村时,已是下午5点多了。来不及细想电话里的家事,回到村里,冯军又融入了这片大山。
驻村“钉子户”
冯军是省贸促会驻金童山村扶贫队员,从2015年4月到现在,从原铺路水村到合并后的金童山村,冯军一待就是4年。2017年底时,原本他可以撤回,但考虑到三村合并之后矛盾不少,脱贫任务较重,新队长上任后也需要一个得力的帮手,单位便希望他能够继续奋战。在最亲的家人和最恳切的挽留之间,最终,他选择留下来。
“他来得比我早,做基层工作群众工作比我有经验,路子多。我平时都喊他‘冯将军’。”他的第三任扶贫队长戴刚笑着说。
冯军(左一)和戴刚(右一)每天都要到村民家走访多次。
“扶贫最重要的是人,是一个村的团结。”冯军认为,只有真正为他们着想才有可能被这群苗族汉子认可。
刚来的第一年,村民对扶贫工作有很多不理解,对脱贫工作意见还比较多。低保户评定、危房改造和扶贫款的分配等,不患寡而患不均,加上这里最闭塞的铺路水村直到2000年才通公路,村民对扶贫政策的不理解,对扶贫干部的不信任,让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
面对这些问题,冯军从村“两委”班子上着手,首先将村“两委”的威信树立起来。
原铺路水村的老村长一直勤恳扎实,在支持工作队的工作上非常给力,可是村民们对他母亲享受低保的事情一直心存疑义,村民大会上,冯军拍案而起:所有低保户全部取消,包括老村长母亲的低保,各组按实际情况重新申报。
“老村长母亲当时是瘫痪在床,原本确实可以享受到低保,但要服众,只能从村干部身上做起。”至此,关于低保大家再无话可说。这两年,每年过年,冯军都自己掏钱前去看望,以弥补心中的亏欠。
苗家人的兄弟
“扶贫事业就是要用心用情,只要真正为村里着想,他们也就会把你当兄弟。”戴刚认为,驻村帮忙,放得下身段才能融入基层,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戴书记没有领导的架子,每天和我们一起上山下田,发展产业的时候,和我们一起干。”村主任刘庆辉说。村里的事,驻村队冲在前面,做大家的榜样,敞开胸怀和村民们交朋友、认亲戚。
扶贫工作如何开展?
用冯军的话说,团队作战,人是关键、信任是基础。面对村“两委”班子的不团结,冯军在村干部工作会上拍桌子,一番振聋发聩的教训下来,村干部们个个心服口服。
驻村期间,冯军先后四次遇到山体塌方险情。有一次他和村支书郭时庚开车进村,正好前晚下了整晚大雨,在路过一座小山包时,山上突然落下几块石头,冯军立马将车挂入倒车挡,踩住油门快速倒车,不到1分钟,前面的路面就已经被塌下的泥石流盖住,此时郭时庚已说不出话来。“我真的不害怕。死就死啊,我尽力了就行。”冯军说。
过命的交情让他成为了村“两委”班子的引路人,也和村民们建立了无比深厚的感情。“脱贫攻坚是一场突围战,你能依靠的只有一鼓作气的士气!”冯军说。
从2015年开始,冯军在这里一待就是四年多。
村里面的养鸡产业,最初无人问津,当得知村民们顾虑3万元押金收不回之后,冯军果断以个人名义在保证金收条上签字担保赔付。结果不到6个月,4000羽鸡销售一空,净赚1万余元。在成功的示范带动下,原本观望的村民也都纷纷报名,踊跃参与。
修养鸡棚时,材料运到当天一直下雨,因为赶工期,冯军发起村干部一起带头把材料扛上山,每个人给200元一天的工钱。连续两天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9点,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说干不了。冯军全程在雨中帮忙。“后来他们告诉我,你要是不在这里,给500元一天也没有人干的。”
2017年底,已经完成一轮驻村帮扶任务的冯军原本可以撤离,兄弟们把他留了下来。正是因为对驻村队的认可和信任,回乡创业的能人郭时庚把两个工厂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到村里当村干部;杨盛刚拒绝了在外地年薪十几万的工作机会,留在村里当村干部和村民一起谋发展;为了教村民养鸡技术,技术专家张礼明老师在村里一待就是一年……
让人留下来的,是这份责任和情谊。
全家出动扶贫
四年驻村帮扶工作,冯军倾注了全部感情,还动员家中父母、姐姐等亲人一起参与到扶贫大业中。
冯军的母亲是一位退休的门诊医生,冯军每次和母亲电话中聊起在村里扶贫的工作生活,总是报喜不报忧。许久未看到儿子,年迈的老人想来看看,冯军趁机让她带上了常用的药品等,为村民开展一次义诊。驱车十几小时,就在进村的路上,老母亲潸然泪下。“他自小在城里长大,我们从不舍得他吃苦,这应该是他生活最苦的地方了。我不知道这两年他是怎么过的……”说话间,老母亲已泣不成声。
“我这不是挺好的吗?在这里我经历了前半生未曾经历过的一切,我成长了。”一边安慰母亲,一边陪着母亲在村里转,介绍村民们的情况。第二天,村民们都聚到村部,冯军母亲一个一个问诊,写下了厚厚的病例诊断单,制定了一套村内常见病的诊断方案,连同诊断单一起交给了村医。考虑到贫困户的经济能力,针对风湿病和呼吸道疾病等村里常见病例,冯军又请求母亲用简单、便宜却有效的中、西医药方拟定治疗方案。
“给村民义诊之后,我妈的态度也有所转变了。”冯军介绍说。
妈妈来之前,冯军也“别有用心”邀请姐姐来过村里。
刚到村里时,冯军发现村里很多小孩读到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在收集好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后,便动员其姐姐到村里实地考察。
“山里最苦的是这些孩子们,其实他们读书不怕苦,成绩也不比城里学生差,只是迫于生计,不得不早早放弃学业。”
冯军带着姐姐在村里转,边介绍情况边恳请姐姐说,“你家里经济条件好,不如赞助几个学生读书吧,我手上有一把。”
姐姐也被他打动,每年捐赠一万五千元资助村里的一名贫困大学生和一名高中生,直到他们完成所有学业。
冯军以一家之力捐资助学的行为打动了德国湖南同乡会的会长金军女士。在3次听取冯军对驻点村教育现状的汇报后,金军女士决定以个人名义每年捐赠十万元成立“金氏奖助学基金”,开展长期的教育助学活动,覆盖全村。至此,全村再没有一位贫困学生因学费或生活费的压力而辍学。
这几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村里基础设施改善了,村民有了获得感;思想观念变化了,村民有了认同感;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有了存在感;村庄、小家变美了,村民有了幸福感。
记者手记
从长沙到金童山村,7个小时车程。上午十点出发,下午五点到达。
第一次到金童山村的情景,冯军还历历在目。“带着被褥衣裤就来了,当时对扶贫也没有具体的概念……”
摸索了4年,冯军对扶贫工作有了自己的想法。戴刚说,这条路上,冯军是我的前辈。戴刚还未来金童山村前,就负责扶贫队的对接工作,来此以后更是全力以赴。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冯将军”在前冲锋陷阵,戴队长全力支持。
很多时候,戴刚和冯军就这样结伴而行,往返长沙与金童山村。这条路,两人都已是轻车熟路,这条路,连接着小家与大家。
来源:红网
作者:王宇晨 张珍 杨艳
编辑:徐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