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湖南发展日新月异,离不开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奋斗者。他们心怀爱国之情,听从时代召唤,笃行报国之志,以精湛的专业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用实际行动诠释“奋斗,是对祖国最执着的爱”。为展示新时代奋斗者的新风貌新作为,红网时刻新闻开设“爱国情奋斗者”专栏,刊发全省各行各业佼佼者“怀爱国情、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故事,合力奏响时代强音。
刘友梅。
红网时刻记者 李兵 株洲报道
“我将电力机车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从‘韶山1’一直到‘韶山6’ ‘韶山8’,我都倾注了全部心血。”刘友梅自豪不已。
9月5日,记者走进“中国电力机车之父”刘友梅的办公室,清瘦的身形、和蔼的笑容、矍铄的目光、洪亮的声音……刘友梅谈起自己研究了一辈子的电力机车,言语间满是激情。
已经八旬高龄的他仍然在工作一线,书柜里满满当当装着的都是关于电力机车领域的书籍、资料、模型,他说道,为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事业发展我义不容辞,奋斗终生。
从‘韶山1’一直到 ‘韶山8’ 互相见证成长
1961年,刘友梅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便与班上20多位同学一道来到了位于株洲的田心机车厂(中车株机的前身)。一开始,他并没有分配到技术岗位,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在车间里与工人们打成一片。有理论基础,又有一线实践,他很快成为大家眼中的“电力机车活字典”。
机会,永远青睐于有准备的人。1968年,株洲电力机车厂领导班子经过慎重考虑,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让表现优秀的刘友梅挑大梁,担任韶山1型8号车的总设计师。
“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压力山大’。”接过任务的刘友梅,每天都打着十二分精神工作,他带领研制组的同事们一起对韶山1型机车进行了3次重大技术改造,同时实施了电力牵引技术的3次创新,终于取得成功。
1968年,韶山1型8号车成为我国第一台投入商业运营的电力机车,并开始批量生产。“你以为这样就轻松了吗?”刘友梅反问着对记者说,这反而“鸭梨更大了”。为了保障列车的正常运行。他在机车底下,一躺就是2年,“躺着干啥?”检测故障、保障安全啊,那可是一点都马虎不得。
白天跟车跑,晚上检查机车。就这样,在刘友梅的不懈努力下,又对韶山1型8号车进行了3次重大技术改进,到221号机车最终定型,推动中国铁路运输实现了电气化的梦想。
从“韶山1”一直到“韶山6”“韶山8”,电力机车重载牵引从0.5万吨到1万吨、3万吨,中国电力机车制造每一个突破,都倾注着刘友梅的心血。他见证了机车的成长,自身技术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创新引领 不断推动中国轨道交通高速发展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期待铁路交通运输更加快捷和舒适。上世纪末,轨道交通电力牵引技术进入转型期,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成为世界主流。
刘友梅始终瞄准电力牵引传动的世界水平,致力中国电力牵引事业上水平。
为了考察一台从外国租赁来的交流传动高速列车,刘友梅曾冒着酷暑,五次带领科研人员到广深线进行实地研究,在室温达到四五十摄氏度的机车主机房里,一待就是数小时。
2000年,在他的全力推动下,时速200公里、单轴功率1200千瓦的国内首台交传客运机车“蓝箭”号诞生,其性能完全可以匹敌西欧国家同类先进产品,但成本只有其一半。
采访过程中,刘友梅反复提及的几个词:“创新、绿色、智能。”
诚然,在“绿色”“智能”理念的驱动下,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首创了全程无网储能式城市轨道交通新模式,自主研制成功世界首列超级电容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世界首次提出了将储能技术与低地板技术有机结合的理念,成功研制了世界首台全程无网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实现车辆无网运行和能量准守恒循环利用,突破了我国在储能式交通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储能式城市轨道交通标准体系,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完全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而这些或多或少都有倾注着刘友梅的心血和身影。
虽已81岁了,但刘友梅依旧忙碌。因为身体的缘故,他不能奔赴一线参与“战斗”,但是他依然在轨道交通装备事业人的背后发光发热。
来源:红网
作者:李兵
编辑:马丽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