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的陶禄姬老人说,墙上黄色印记就是2015年洪水留下的。
红网时刻记者 张兴莎 邵阳绥宁报道
“洪水来得很快,去得也快!”邵阳绥宁县李熙桥镇梅林村81岁的陶禄姬,几乎一辈子都在与洪水抗衡,她说洪水就是魔鬼,是突如其来的灾难。
绥宁县是湖南山洪地质灾害频发区,据当地气象部门统计,2001年至2014年的14年中,全县发生了24次大的山洪灾害,平均每年1.7次。特别是2001年6月19日爆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
“以前只能靠在城区的亲戚通风报信获取天气消息,不准确也不及时。现在能准确预报大雨的来时,村里还有了专门的应急队,挨家挨户通知转移。”在陶禄姬家的墙壁上,还留着2015年一场洪水后留下的印记,她说:“这次幸亏提前通知让我们转移,否则就不只是墙上留下印子这么简单的事了。”
为抗山洪,县委书记带头学看气象图
今年6月9日凌晨2时至6时,绥宁县普降大到暴雨,降雨超过100毫米的有6个乡镇9个站点,降雨量最大的是河口乡竹舟江站,达171.4毫米;降雨超过50毫米的有12个乡镇29个站点。早上6点,绥宁县防指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
面对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绥宁县委书记唐渊早就坐镇指挥部,通过云图、雷达回波图,与气象、水利等部分负责人商讨应对方案。由于提早采取了应急措施,成功实现了在大灾面前不死一人的目标,也把经济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
“我每年6月份一定不会出差,就在县里关注着水情,这就是最大的事。”从2008年至今,每年汛期唐渊都会密切关注着天气动态,从最开始不会看云图,逼着自己逐渐弄懂,到现在能与气象专业人士讨论给出建议,足以证明他对天气的重视。
“我也很多次到过现场,也最怕听到还有群众被滞留屋顶的消息,是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准确的预判并提前转移,才是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唐渊说防灾减灾必须形成体系,要借助科学的预警预判,依靠群众的力量,“如果要预判,自己必须要懂气象。”
在唐渊的带领下,县里与防汛相关的职能单位负责人都会自学看云图,各乡镇负责人也会利用云图简单分析天气动态。通过顶层设计、上下联动、部门合作,绥宁县健全的防汛体系成效显著,保障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
因地制宜,定制最精准的气象服务
目前,绥宁气象部门应对县情,开展了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基本能力建设。分别是“一本账”“一张图”“一张网”“一把尺”“一队伍”“一平台”。
“比如说一本账,就是把历年的气象灾害数据统计在册,形成大数据库。”绥宁县气象局局长谢忠福介绍,一套体系的建设是不断地通过经验的总结,让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能力,进而更精准地服务群众。
除了在防灾减灾方面,气象服务的“更精准”也体现在为农服务方面。绥宁县已有40多年杂交水稻制种历史,是全省杂交水稻制种大县,被袁隆平院士称为“中华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
在武阳镇杂交制种基地,小气候应用气象观测站可以实时掌握天气动态,做到精准为农服务。
“在杂交制种最大基地武阳镇,已经建立了12个要素的农业小气候应用气象观测站,完成对本县46个区域自动站进行升级改造。”谢忠福说,别小看了这些小气候观测站,它能对稻田实时观测,也可最准确地掌握天气动态,通过天气预报及时提醒农户天气变化,能让种植户提高产量,减少损失。
今年,县气象部门在为农服务方面,共发布了周预报37期,旬预报24期,月预报9期,气象专题60期,重要气象专题6期,气象信息专报22期,春播、汛期天气趋势预测各1期,杂交水稻专题气象服务3期,月气候简报9期。
下阶段,气象部门还将继续加强与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水局、林业、民政等多部门的合作,联合开展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气象防灾减灾信息联合发布机制,精准为农服务,让气象数据、气象预测等发挥出更大效益。
相关报道: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莎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