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9月28日讯(记者 卢欣 通讯员 段婧轩)在湖南,柳肃很有名,他参与了岳麓书院历次大大小小的维修,被誉为“岳麓书院的守护神”。
他专注于修复眼中的“稀缺资源”——古建筑,坚守着湖湘大地那些古老的印记。
对建筑的感情来自岳麓书院
柳肃出生1956年,他对古建筑情感来自岳麓书院。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是岳麓书院进行修复最需要人手的时候,柳肃是当时的岳麓书院院长古建筑专家杨慎初教授的手下,跟随他做书院修复工作。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下定决心,重新开始建筑学的学习。后来,他如愿考上建筑系的研究生,拜师杨慎初门下,跟着杨慎初学习研究建筑历史和古建筑修复。硕士毕业后,他又前往日本鹿儿岛大学攻读博士。
“可以说,在岳麓书院从事修复工作的这段经历,确定了我的人生轨迹。而后,我参与了岳麓书院历次大大小小的维修,致力于成为古建筑的守护者。”柳肃说。
古建筑集中于湘西、湘南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这让柳肃感到欣慰。
在湖南各地考察调研中,柳肃发现,目前,湖南省内古建筑、古村落的保存情况分布不均匀,数量较多的集中在两个区域——湘西地区和湘南地区。湘西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的城镇、村落和民居建筑,湖南的四大少数民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主要集中在湘西地区(瑶族有一部分在湘南),即湘西自治州、怀化和张家界地区。汉族和部分瑶族的古村落和民居建筑保存最多的是湘南地区,即永州地区和郴州地区。湘中地区,特别是长株潭及周边古建筑就很少了,湘北的洞庭湖周边地区就更少,除了一些重要的文物古建筑以外,古村落古民居基本上没有。
“总的来说是过去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古建筑保存下来的比较少;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古建筑保存下来的比较多。说明在过去的经济发展和开发建设中,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注意不够。”柳肃说。
“民间匠人”继承难
同时,柳肃发现,与发现与古建筑保存数量相对应的,是民间工匠和传统建筑技艺的保存情况,“湘西比湘南地区保存下来的更多一些,因为湘西地区有些少数民族村落中至今仍然按照传统方式建造传统的民居建筑,在这些村落中有传统的工匠和传统的技艺在传承。而湘南地区的汉族村落里,今天一般农民新建房屋是按照现代的,甚至所谓“欧陆风”的式样来建,传统工匠无用武之地了,也没有徒弟来跟师傅学了,所以很难传承下来。”
“民间匠人”继承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柳肃,他坦言,在一些专业的文物修复保护施工队伍里也难得有几个真正懂得传统技艺的师傅。“这是导致有些传统技艺可能失传,同时也导致文物古建筑修复的时候工艺技术失真,修得不好的主要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柳肃建议政府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古建筑是历史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古代的文化和艺术,是可以欣赏的,而且极其稀有。城市里的古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就像家里的老照片。如果缺少了它,天天看见高楼大厦,少了韵味。”柳肃说,现今城市建设一日千里,现代建筑日新月异,古建筑越来越稀少,成为“稀缺资源”,极其宝贵。“只要有一处我们就要尽力去抢救保护。
人物名片:
柳肃,1956年6月生,博士,毕业于日本鹿儿岛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现任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传统村落民居专家委员会委员
科研成果:有学术专著22部,分别在国内外出版。有学术论文170多篇,分别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承担过2项世界文化遗产、12项国家级重点文物、30多项省市级重点文物建筑的修复保护设计和历史文化名城、名村的保护规划。
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获中国建筑教育奖。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编辑:张天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