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美奋斗者丨袁隆平:用一辈子,守护好中国饭碗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陈纲 2019-10-12 21:31:2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回首新中国的非凡历程,无数奋斗者兢兢业业,立足平凡岗位,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9月25日,全国“最美奋斗者”名单出炉,湖南16个名字闪耀其中,他们是时代风云的见证者,祖国发展的开创者、建设者,也是湖南人民的骄傲、潇湘大地的荣光。即日起,红网推出“最美奋斗者”系列报道,展现不同岁月里,三湘儿女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的追梦身影。

红网时刻记者 王义正 长沙报道

4194-i4349683.jpg

"90后“袁隆平。

“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50多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重大贡献。”9月29日,“90后”的袁隆平迎来了人生新的高光时刻。当天,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其颁发了“共和国勋章”。

50年前,袁隆平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长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揭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中国当代农业的时代之光,从湖南安江农校投射而出,闪耀世界。

不能躺在功劳簿上

因为心中有“牵挂”,9月29日,从北京受勋后当天,袁隆平就返回了长沙。

9月30日一大早,有人拍到袁隆平像往常一样,“准时”出现在了第三代超级稻试验田边,牵过一株稻穗,仔细观察。

袁隆平对于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功劳、成绩、贡献,早已无需多言。

曾有人劝他“隐退”,也有人认为他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了,但他却始终不愿离开他的试验田。他说:“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一个新的高度在等。要是不跳,早晚落在后头。退一步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

袁隆平的试验田似乎没有边界,他走了一辈子也没走到对面。为了保持能够继续试验的身体状况,抽了60多年的烟说戒就戒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袁隆平团队在海南实验时,住的地方甚至不能被称之为房子,几块木板,屋顶上盖着稻草,刮风时透风,下雨时漏雨。从海南到长沙,往返一次需要七天七夜。一年到头,吃的肉都是从湖南老家带去的腊肉,从没吃过鲜肉。就是腊肉,也要精打细算,只有特殊的日子才有的吃。平时想吃,得大家举手表决。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袁隆平和他同事们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孕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

时至今日,杂交水稻早已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餐桌的格局,数以亿计的人因为这一伟大创造而受益。袁隆平也被世界公认为“杂交水稻之父”。

几十年如一日,面朝稻田背朝天。他跟所有侍候庄稼的中国老农一样,精心侍候着自己试验田里的稻禾;他也跟所有的中国农民一样,盼望着丰收。

而他的丰收,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

一位老人,一粒种子,成就了一段用一生践行初心与使命的传奇。

让中国人不再饿肚子

“你们不晓得吃不饱饭的痛苦。”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珍贵,袁隆平也亲历了那段饥饿的时光。晚上梦见吃扣肉,醒了只能吃草根树皮。

饥饿的滋味不好受,甚至是一种苦难,袁隆平刻骨铭心。彼时的袁隆平是安江农校的一名老师,也就是从那时起,他铁了心要解决粮食增产的问题,让中国人不再饿肚子。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杂志第9-10期上,刊登了美国世界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撰写的一篇文章——《谁来养活中国》。

文中提到,随着中国工业化快速推进,人口急剧增长,耕地大量流失,粮食大量依赖进口,中国的人口对中国土地的压力将转为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压力,所以中国的粮食危机就是全球的生态危机。因此,中国的粮食短缺对世界的危害比军事入侵还要严重。

实际上,布朗向全世界提出的不仅是“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还是“一个养活不了自己的中国将如何危害世界”的问题。

我国20世纪50-60年代水稻矮化育种的成功,使得稻谷产量增加20%-30%,给水稻生产带来第一次突破性飞跃;三系杂交稻的问世又让稻谷产量在矮化育种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单产又增加20%;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发明,再使我国稻谷单产提高了10%-15%。

袁隆平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回答了某些不怀好意的提问。“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我认为而且坚信,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我们能养活中国人!”

不光有大成就 更有大胸怀

袁隆平的两个梦,早已广为人知。新婚之夜的“禾下乘凉梦”通过多年的努力,基本实现。“身高”过两米,亩产超过800公斤的“巨型稻”已经问世。

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用中国的力量养活世界。这个梦想与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不谋而合。因为这个梦想,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将中国的杂交水稻带出了国门,美国、印度、菲律宾、缅甸、马达加斯加……中国种子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授粉挂穗,解决了当地的粮食问题,也一次次将中国的国际名片越擦越亮。

不过,推广杂交水稻,并不比研究杂交水稻轻松,甚至更难。

缅甸人信佛不杀生,所以水田里常有眼镜蛇。有一次袁隆平打开抽屉拿文件,冷不防从里面蹿出了8条小眼镜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明年是党的一百岁生日。袁隆平重新定义了自己的“禾下乘凉梦”,“超级稻要实现亩产1200公斤,向党的一百岁生日献礼。”

在“共和国勋章”的授勋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关心地问了超级稻的进展。

责任在肩,使命在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湖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副院长、水稻植保专家李有志至今仍记得:“2018年在隆回的一块试验田边,89岁的袁老师还亲自站在田埂上俯下身子察看水稻的长势。当时所有人都很担心,毕竟老人家那么大年纪了,袁老师这种对科学严谨、为国家粮食安全奉献终生的精神,让我们感动,也值得大家学习。袁老能获得这样高的荣誉,实至名归。”

在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所长赵正洪的记忆中,袁隆平奋斗的身影格外高大。赵正洪告诉记者,1992年前后,湖南对于水稻研究做出了分工,袁隆平领导的团队主要负责杂交水稻的研究,而赵正洪所在的湖南水稻研究所主要负责常规水稻的研究。但这些年袁隆平一直非常关心他们的工作,给了他们不少帮助,并没有因为他们不是搞杂交稻的就拒绝他们。“袁老师不光有大的成就,更有大的胸怀。”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陈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10/12/611872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