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下午,新文旅·新融合系列名家沙龙第二期——“追逐非遗的诗和远方”在雨花非遗馆举行。
巧夺天工的瓷雕吸引了年轻人们好奇的关注:这么栩栩如生,真的不是喷绘照片?
孩子们在雨花非遗馆体验投壶。
红网时刻10月13日讯(记者 姚冶)橘子洲头的长沙市非遗馆,开馆不到一年即吸引超40万游客;安化黑茶博物馆每年参观人次逾60万,极大促进了黑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黑茶产业的发展……诗与远方牵手,让更多社会公众以游客的身份,成为了支持非遗活态传承的“守艺人”。
13日下午,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新文旅·新融合系列名家沙龙第二期——“追逐非遗的诗和远方”在雨花非遗馆举行。湖南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扬先出席。
非遗与旅游还有哪些可供推广和探索的融合路径?怎样才能推动非遗活起来、火起来?现场,雨花非遗馆馆长邓运姣,长沙市湘绣研究所“再红湘绣”总工艺师江再红,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陈剑,湖南省文旅厅“非遗专家库专家”、非遗记录者与保护者李锋,从各自的角度,分别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和见解。来自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科大、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4位大学生进行了演讲。
截至目前,非遗方面,湖南省共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18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1人;省级代表性项目324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04人;市级代表性项目894个、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70人;县级代表性项目2706个,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446人。“昆剧”“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湖南皮影戏””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4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外,湖南省还拥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名录项目14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参与人社部、教育部、文旅部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院校5所等,以上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摘抄:
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陈剑:
我认为,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基本路径,基本有以下几种:
第一,开发型融合。基本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类别,通过图文、实物、影音、人机互动等方式,对非遗资源或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第二,体验型融合。主要体现在可以开发的节庆活动,以及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性节目,涵括了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民俗等非遗大类,是最能体现非遗“活态”特征的融合方式。
第三,文创型融合。文创型融合产品可适用于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别,也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路径之一。
湖南省文旅厅“非遗专家库专家”、非遗记录者与保护者李锋:
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把非遗传承人请到城市里来。比方做饭,食材、用具、火候都不一样了,那还能是原来的味道吗?我现在在做这么一个事情——我在浏阳大围山脚下的一个村子蹲了八九年,村里的非遗手艺人在家里好好地做他的手艺,我们这些“新村民”给他来做传播和销售,产品销出去了,他在家里就有多项收入。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长沙市湘绣研究所“再红湘绣”总工艺师江再红:
由商业这扇打开的窗,或许可以看到那些古老的记忆在未来依旧生生不息。互联网实现了规模化的表达渠道,给非遗重新设定场景提供了大量的想象力,非遗生意新维度已经形成,“让天下手艺人没有难做的生意”是非遗资源整合者和非遗企业一个共同的目标。
来源:红网
作者:姚冶
编辑:陈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