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美科技工作者丨印遇龙:科技工作者要解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编辑:徐丹 2019-10-15 19:09:41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2019年湖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袁隆平、官春云、印遇龙、刘飞香、陈富昌、赵中伟、胡建华、庹年初、彭际淼、喻翠云等10人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们有的扎根脱贫攻坚和科学普及领域,奉献青春热血;有的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甘作培育新人的“铺路石”;有的“板凳甘坐十年冷”,用科研成果赢得世界同行尊重……红网时刻推出“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展现他们的精神风采。

20262198469副本.jpg

印遇龙在做猪营养实验。(照片为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提供)

红网时刻记者 何青 长沙报道

“做一件事,就得把事做好,而不在乎苦与累。”几十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围绕“如何养好一头猪”进行了不断探索:一是让生猪健康生长,并且提高生产效率;二是让猪肉好吃又营养;三是推动生猪养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正是这些努力,推动着我国生猪全产业链不断升级发展,为中国生猪产业和粮食战略安全作出了贡献。

“此次获评‘最美科技工作者’,是集体的荣誉。”印遇龙表示,之后会更加努力传播好生态养殖、健康养殖的理念。

从饲料方面提高猪的免疫力

“科技工作者,就是要解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今年,印遇龙比以往更忙了。对于非洲猪瘟事件,他多次前往基层调查、研究。“我们现在在尝试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从饲料方面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非洲猪瘟的影响。”

“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病毒不会感染人。”印遇龙介绍,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除家猪和野猪外,其它动物不感染该病毒。虽然对猪有致命危险,但对人却没有危害,属于典型的传猪不传人型病毒。

非洲猪瘟传播途径多种多样,科学防控非洲猪瘟,重点要加强猪群饲养管理;减少场外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人员和车辆入场前彻底消毒;对猪群实施全进全出饲养管理;对新引进生猪实施隔离;要按规定申报检疫等。

关于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印遇龙表示,希望可以推动智能养殖,“一来是减少猪与人的接触,减少非洲猪瘟的隐患。第二,如今年轻人都不愿意加入养猪行业,导致劳动力的缺失,希望可以推动养猪行业的发展。”

做科研要动手实干

几十年来,印遇龙的“养猪专业户”做得很到位。

刚从事“养猪”工作时,可以说是非常艰难。没有猪笼自己做,没有猪崽自己抓。印遇龙从养猪、称猪到打点猪饲料,全部亲自动手。几万公斤的饲料、猪粪猪尿靠印遇龙与团队一起托运收集。

为了研究猪的营养物质代谢情况,印遇龙和团队24小时都在和猪打交道。每天房子里除了猪的嚎叫声,就是团队成员来回赶猪的脚步声。

猪粪臭味难闻,为了不影响他人的生活,每次采集到的猪粪要弄干,他们就把猪粪放在办公室里,关着窗子烘干。“一日三餐都叫别人送饭进来。”几万公斤的饲料、猪粪猪尿,靠印遇龙与团队一起托运收集,分析样品达4万多次。

在这样的环境中,印遇龙和团队成员一起,率先对国内40多种单一猪饲料原料和18种混合日粮中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进行了系统测定,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生长猪有效氨基酸的需要量。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国饲料数据库,在行业内广泛应用。“做科研首先要能吃苦,一定要深入实际,动手实干,坚持在一线。”

传播生态养殖理念

“办事效率最重要。”随着印遇龙担负重任越来越多,他的时间也越来越宝贵。每天的工作常常从清晨开始,甚至有时候凌晨三点,他会因为想到研究方法打电话给同事探讨而激动得睡不着觉。

即便很忙碌,作为博士生导师,印遇龙现在每年仍带有十几名学生。他带领团队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00多篇,被国际著名杂志引用了9000多次,入选汤森路透2014年和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引文桂冠。

成为他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印遇龙表示,他选择学生最看重的条件第一是做人,要有诚信,包括做人的诚信,对科研的诚信,尤其不能提供假的数据、成果;同时,要对专业非常敬业,得务实肯干。

为了对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印遇龙也开始出席一些大型科技类或创新类的活动,“科学普及很重要,湖南是农业大省,助推湖南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知道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自己养了几十年的猪,接下来的重点是教别人怎么养猪。”印遇龙表示,希望能把更多的经历和成果向全社会推广,传播好生态养殖、健康养殖的理念。”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编辑:徐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10/15/612388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