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20时10分,寄生虫学家、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前院长谢长松与世长辞,享年84岁。他的最后心愿是要捐献遗体,为医学事业再尽一份力。
谢长松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寄生虫学系退休教授,从事医学基础教学40余年。
红网时刻11月21日讯(记者 周丹)“我身体病理还可以用的话,就给病理;病理如果觉得不好用的话,留给解剖;解剖也觉得不好用的话,我的骨骼还好,至少还可以做个骨骼标本……”病榻前,他许下了沉重的心愿,要为挚爱的医学事业再献一份力。11月19日20时10分,寄生虫学家、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前院长谢长松因多器官衰竭,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4岁。今天下午,谢长松教授的遗体捐献仪式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举行,亲人、同事、朋友、学生们,眼含热泪来送他最后一程。
谢长松生前留影。
大爱无疆 生后再做一次“老师”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是每一个医学生进入专业之初的誓词,谢长松用一生实践这个誓言,把最后的身躯都捐献给医学事业。
早年,年轻力壮的谢长松,是三尺讲台上闪光的存在,温暖了一个个青涩懵懂的脸庞;暮年,疾病缠身的谢长松,即便是没有了力气支撑自己瘦骨嶙峋的身躯,也要为医学事业挺身而出。
或许是由于常年处于医学环境中,谢长松有着豁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老病死只是一种自然规律,所以在面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时,他很坦然。他嘱咐亲友不要搞遗体告别、追悼会、灵堂,尤其不要放鞭炮,因为担心会扰了邻居。
谢长松深知解剖课的大体来之不易,对于成长中的医学生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坚持要遗体捐献,不论是接受解剖还是做成病理标本,于他而言这都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2018年8月18日,谢长松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他提出:“要向我校医学教育再作贡献。”
如今,谢长松的遗体已志愿无偿捐献给他父亲和他本人毕生供职、沥血奉献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用于医学科学事业和人体器官(如眼角膜)移植。
捐献证书。
善为人师 潜心教学育人无数
谢长松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寄生虫学系退休教授,从事医学基础教学40余年。他1936年出生于天津,1942年后成长于湘雅(其父亲在湘雅工作),1956年毕业于长沙市雅礼中学,1960年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到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寄生虫学教研室工作,2001年退休。但他退而不休,一直坚守医学科研教学岗位,直至今年病重住院。
他潜心研究医学教学法与基础医学教学改革,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他的课堂教学不仅深受学生欢迎和高度赞赏,而且使本科室的中青年教师受益匪浅,不少老师曾得到了他手把手的传教和热心培养。
“接我到教研室的是谢老师,教我冲洗相片的是谢教授,谢院长大公无私、为人谦和、爱好广泛、做人低调,一心想着他人,深深地爱着湘雅,我们要永远怀念他、学习他。”谢长松的同事、湘雅医学院上届副院长、医学寄生虫学系退休教授舒衡平说。
11月13日,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师代表看望处于弥留之际的谢长松。
善为人师 坚信世界的美好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这句话在谢长松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早在1988年,他便出现了心肌梗塞的症状,从此开始,病魔一直紧跟在他身边。心脏停搏、腹主动脉瘤、双侧髂总动脉瘤、双侧髂内动脉瘤、舌癌、肺癌、前列腺癌、尿毒症……三十多年来大大小小的手术已是难以计数,每一次他都与死神擦肩而过。
尽管经历了这么多病痛的折磨,但他仍顽强地抵御病魔,对生活依然充满了希望,“越活越有意思,因为生活真的很美好,尤其是你与困难抗衡的时候。”这是谢长松2018年对两位本科生说的。
站得多高,望得就有多远。湘雅,那座谢长松站过的山头,成了他永远的坟。他的遗体将深深埋入这座山,化作峰上一抔土,滋润这儿的一草一木。谢长松曾经指点过的学生已经带着他给予的养料向阳生长,未来还有更多的湘雅人在他的帮助下启航。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丹
编辑:胡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