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芦淞区: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民生实事落地开花

来源:红网 作者:胡芳 罗金鹏 编辑:谢羽 2019-12-09 09:47:11
时刻新闻
—分享—

7.jpg

大塘冲社区一隅。

红网时刻记者 胡芳 通讯员 罗金鹏 株洲报道

“社区内未办理ETC的私家车可在12月5日上午9点到11点,到建设街道办事处办公楼前集中办理。请携带好驾驶证、行驶证、身份证、银行卡。”小俊播报又来消息了。在株洲市芦淞区公园社区,828户居民有位共同的好朋友,他叫杨俊,是小俊播报的“主播”,每周一、三会固定和居民相会在社区各大微信群里,提醒居民最近要办或者要注意的事。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芦淞区把群众获得感作为检验主题教育含金量标准,着力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想办法、出点子”。围绕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发动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城乡统筹·幸福芦淞”创新社会治理系列行动,积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聚焦老旧城区老年人多的情况,积极探索社区养老新模式,提升辖区百姓幸福感。

1.jpg

微信群里“小俊播报”。

“网格化”“信息化”“品牌化”举措打造民生诉求全响应

“发链接、发推文,大家不一定会点开,特别是对年纪大的人来说,不太方便。”杨俊说。于是社区推出了“小俊播报”的形式,用图片形式直接发布信息,既显眼又方便,为此,社区的工作人员不少都学会了用手机做图片。这样的形式也获得了居民的肯定,公园社区网格微信群群主肖大喜每次看到小俊播报的图片总会习惯地点开看下,“信息更加一目了然,转发起来也更方便,我身边看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

芦淞区建设街道公园社区采取“网格化”“信息化”“品牌化”等手段,探索建立新型社区治理运行机制,创新打造民生诉求全响应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jpg

公园社区“群英荟”。

公园社区书记唐文霞介绍,他们辖区单位、22栋居民楼常住户划分进8个网格,并将党建、综治、就业等为民服务工作纳入网格,确保社区信息一网打尽,让居民群众共享社区治理成果。创立群主“群英荟”,社区共建微信群36个,并专门腾出办公室打造群主交流平台,既方便各级微信群主交流、互动、学习,又能在线收集居民反映强烈的诉求,解决问题全程跟进。社区还依托街道“180”服务平台,实现与居民连线共享,居民有需求,只需拨打平台电话,平台马上派单到纳入“180”服务平台的超市、餐馆、医疗服务点、蔬菜摊点、理发店、水电维修店,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便捷服务。

3.jpg

“网尚家园”。

公园社区的“三化并举”正是芦淞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一个典型代表。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芦淞区积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全区建立微信群2841个,入群居民15.71万人,通过微信群收集群众诉求1744件,办理满意率达100%。

8.jpg

大塘冲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打通社区养老“最后一百米”30多个社区建立老人日照中心

每天午饭过后,贺家土街道大塘冲社区内的日间照料中心就热闹起来了,社区的老人们或下棋打牌、或练字、或做做理疗聊天,相互有个伴。这里环境舒适,不仅安装了空调,还配置了各种理疗仪免费使用。日间照料员黄霞平介绍说:“我们还会不定期举办如智能手机培训、健康讲座等活动。一天下来,到日间照料中心活动的老年人平均有50人左右。”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芦淞区聚焦社区养老方面存在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在全区30多个社区建立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打通社区养老“最后一百米”,为社区老人筑起“第二个家”。针对场地方面问题,采取“多方面参与、多渠道筹资、多部门联动”模式,盘活现有资源。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高标准、专业化的服务,依托社区成立琴、棋、书、画等多个兴趣小组和老年书画志愿者协会、戏曲志愿者协会、民间文体志愿者等团体,引导老年人自发组成“老人团”,让社区老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6.jpg

日照中心,社区老人筑起“第二个家”。

以贺家土街道为例,辖区面积不大,人口密集,老龄化严重,辖区内60岁以上的居民近11000人,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19%。街道党工委与社会组织合作在辖区内精心打造了七所零收费、高标准、全覆盖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并以此为“根据地”逐步推进对低龄老年期(60-74岁)、老年期(75-89岁)、长寿期(90岁及以上)所有老年人群的服务。结合主题教育,针对居民的养老需求,各大工委成员单位充分运用自身优势资源为辖区老人提供医疗义诊、预防保健、文化娱乐、康复指导、老年大学、家政服务、喘息服务、适老化改造等多种服务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胡芳 罗金鹏

编辑:谢羽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12/09/630740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