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府学宫西侧入口的牌坊。
该牌坊为四柱三间重檐牌坊,背面刻“贤关”二字。
红网时刻12月18日讯(记者 黎鑫 何青)走进长沙市天心区西文庙坪巷,紧凑老旧的铺面,市井的生活方式,很难让人将这里与长沙市中心城区联想在一起。
但是,相较于现在的随意和市井,旧时此处却是严肃而神圣的。因为,它是宋朝以来长沙最高学府所在地——长沙府学宫。在这里,文庙与官学相结合,行“左庙右学”之制,百姓习惯称学宫为文庙。学宫建成后,这里成了朝廷选拔人才之所,大批学人士子集聚于此,是当时长沙最具书卷气的地方。
然而,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不仅毁掉了一座千年古城,也毁掉了长沙学宫沉淀上千年的书卷气。如今,在西文庙坪,长沙府学宫西侧入口的“道冠古今”牌坊,成为学宫当年辉煌的唯一“证物”。该牌坊为四柱三间重檐牌坊,正面刻“道冠古今”,背面刻“贤关”二字,全部为麻石构建、榫卯组接,正门、下坊都刻有“双龙戏珠”“狮子绣球”等图形, 并刻有麒麟、卷草等纹饰,正脊两端为龙头鱼身吻兽,刀工细腻、做工精致,属于过去长沙府学宫文庙遗迹。它是文夕大火后仅留下的痕迹,也是长沙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牌坊。
文夕大火的硝烟已经散去八十余年之久,如今的长沙早已完成涅槃重生。巷子内虽然早已没有了书生们挥斥方遒的豪气,但却多了几分人间烟火味儿。这里的老人们喜欢坐在牌坊下喝茶、聊天,回忆过去的那些人、谈谈当初的那些事儿。你若来了,或许能够浅笑安然一次。
来源:红网
作者:黎鑫 何青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