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闻长征路上的“娘子军”
永州日报社编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22名,副高职称2名,中级职称5名。其中女性15名,文体部主任、中心副主任、时政部副主任都是女性,编辑中心的业务重担主要由这帮“娘子军”承担。报社编辑中心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报纸的编辑、出版、校对以及重大新闻题材的策划,由于岗位的特殊性,部室分为白班和晚班组。节假日,报纸不停刊,编辑部不歇班。
2018年以来,永州日报社编辑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守新闻理想,保持人民情怀,根据市委宣传部每个月、每一阶段的部署,强化新闻策划,圆满出色完成了全省优化发展环境现场推进会等重大会议活动报道,有声有色地做好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等系列报道。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扶贫攻坚、防范风险“三大攻坚战”的工作部署和宣传报道安排,精心设计《守护“蓝天、碧水、净土——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脱贫攻坚——永州力量》等多个栏目,刊发450余篇稿件大力宣传永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刊发近700篇稿件,大力宣传全市精准扶贫、脱贫的先进典型和好经验好做法,为打赢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永州凝聚了正能量。部室人员采写和编辑的作品荣获2018年度湖南新闻奖二等奖2件、三等奖1件;荣获2018年度湖南新闻奖市州报好新闻奖18件,其中一等奖5件;荣获湖南省2018年度副刊作品好新闻奖6件,其中金奖1件。2019年5月荣获永州市工人先锋号称号。
提高政治站位,责任如山
在报社,夜班是个很有特点的岗位。在很多人休息休假的时候,深夜联系调度、推敲文字、设计版面、把关核对……是一名夜班编辑的工作常态。
身在夜班,先要收心,放下家里的牵挂,忘掉窗外的热闹,只有静心、静气、静神,才能发现人所未见之差错。晚班的节奏,要用奔跑来形容。将一份报纸的流程,压缩在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2点之间,截稿、定稿、编辑、校对,不作休息,一气呵成。因而,晚班的编辑都是走路带风。质量是报纸的生命。杜绝差错,有效规避和减少差错,实现零差错,是永州日报社编辑中心一直以来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尤其在全国两会和市两会等重要时间节点,白班编辑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后,自愿到晚班视觉校对中心加班,为报纸出版又增加一道关口。
由于编辑中心女性员工多,近两年刘沁心、饶爱玲、成丹丹三位女性编辑先后怀孕生产。然而,不到最后关头不离岗成了编辑中心的传统,文体部主任饶爱玲生产前一天还在办公室忙碌。编辑中心副主任周燕妮刚休完产假回到岗位时正好碰上两会报道,作为要闻版编辑,她自愿把“零差错”的责任大旗抗在肩上,白天上完班后,每天晚上还坚持在办公室认真审核稿件。因为还在哺乳期,晚上,她带着自己的母亲和孩子一起来上班,孩子饿了、闹了,她就在一旁的办公室喂口奶,然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年轻编辑彭沛刚刚调任晚班编辑时,孩子4岁多。最初的那段时间,孩子不适应,她每天上班只能趁孩子不注意偷偷地溜出来。可到晚上,孩子就开始哭着找妈妈了,彭沛只好通过视频安抚孩子两三分钟,然后又埋头工作。有时候凌晨几点才回到家里,发现孩子还在抽泣着等着妈妈。
在2018年度湖南省市州党报编校质量抽查评比活动中,本报位列全省14家市州报第5位,创报社成立以来最好成绩。
强化新闻策划,打好主动仗
对报社编辑中心来说,夜晚并不是全部,白天更有重任。策、采、编、发四个环节,策划、编稿、校对,都在编辑身上。其中,新闻策划是编辑的重要能力。
2019年5月,永州日报社编辑中心精心策划并发起了“跟着‘菜篮子’走进大湾区三省六市州党报联合专题采访活动”。 在6月20日至7月1日的集中采访时段里,在永州日报编辑中心的统筹下,三省六市州党报的13名记者,行程4500余公里、横跨湘贵粤三省、发表300多篇文字作品和1000多幅图片。记者在前方,白天采访晚上写稿;编辑在后方,白天联系调度,晚上编辑组版;常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一批有思考、有深度、有启发的文章,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菜篮子”工作起到了“取他山之石以攻玉”的作用,同时也为各地实施“菜篮子工程”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课题对接提出了一些“金点子”。由于策划得力、作品精湛,以及一线记者践行“四力”的敬业精神,受到了读者的如潮好评,省委宣传部分管副部长在《新闻阅评》上专门作出批示对《永州日报》进行表扬。
2016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当年,永州市妇联从3月4日起启动了“三八”妇女维权周活动,其中《反家暴法》的宣传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永州日报社编辑中心提早策划,派出女性记者深入采访,于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在《永州日报》推出“三八”专版。一组调查永州女性遭遇家暴的深度报道,通过大量家暴案例深入探讨了家暴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和自救。在采访家暴对象、妇联组织相关负责人时,记者发现,绝大部分遭遇家暴的妇女不敢也不愿伸张,常年隐忍,甚至酿成大祸。记者身为女性,感同深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感而发写出评论《有了反家暴法,妇女还需自强》,由情至理,层层推进,直指立法并不是“法宝”,仅仅是武器、工具,妇女必须自强起来才能用好法律武装自己对抗家暴。3月8日的特别报道发出后,深入人心,读者反馈很好。市妇联权益部的工作人员特意致电向记者表示感谢。
积极参与活动,展示巾帼风采
报社编辑中心每年都积极参与市妇联组织开展的“巾帼心向党”“巾帼建新功”“巾帼暖人心”系列活动。在“歌唱祖国·义务植树巾帼在行动”活动中,编辑中心陈珂欣、陈精玲积极参与,并表示通过参加活动收益匪浅,不但丰富了生活、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绿色生态的意识,牢固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市妇女联、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巾帼心向党,建功新时代”永州市市直单位女子气排球比赛中,编辑中心有5位成员报名参加。成丹丹、黄玲玲、陈珂欣等编辑,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积极加入气排球的日常训练,经过不懈努力获得小组赛第五名,展示了编辑中心女同志们较高的运动水平、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以及“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风采。2017年编辑中心邹鸣获得了市妇联“永州市最美家庭”荣誉称号。邹鸣在坚守工作岗位的同时身兼起保姆、保健医生、丈夫多重角色,日复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9年。在邹鸣看来,对于妻子的照顾既是承诺,也是责任,无关高尚,只为本心。
编辑中心除了工作群之外,还有一个微信群叫“小桂花的妈妈们”。事情得从2018年7月26日说起。当天,编辑中心的几位女同志去报社的定点帮扶村道县白竹田看望各自的帮扶对象。其中一位帮扶对象何德湖,50岁出头,患有脑梗,背有些驼,腿有些瘸,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妻子不堪重负,抛下父女两人走了,至今杳无音讯,他的女儿小桂花乖巧伶俐,学习成绩很好,却住在没有大门的危房里。热心的文体部主任饶爱玲当场落下了热泪,在回家的路上,她提议:“我们女同胞为何德湖的女儿小桂花建个群吧,大家尽力帮小姑娘一把。”于是由编辑中心女同胞发起的群不到半个小时,大家都自愿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饶爱玲、周燕妮、成丹丹、陈精玲、陈珂欣……大家你200我100,不一会现场捐款4800元。在具体帮扶人章莉和扶贫队长何胜利的多方努力下,今年,何德湖被列为县里第一批危房改造对象。7月3日,编辑中心的女同胞又去看望小桂花。她家新房子建好了,可是购买新房门窗的钱还没有着落。群里快速做出决定,急事急办!把资助小桂花读书的捐款先应急。“在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下,何德湖家窗户安装好了!小姑娘家的房子终于有窗户了!”7月16日,群里出现一张照片:铝合金窗户透出白色的余光。这道余光为何家、为小桂花带来了光明、新生和希望。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在新时代新闻长征路上,只愿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终做新闻人。源于这样一份责任,不管走多远,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
来源:红网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