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扎根山村助脱贫 80后扶贫干部马杜桥结“穷亲”

来源:红网祁东站 作者:尹璐 陈延上 编辑:姜珊 2020-03-10 17:10:11
时刻新闻
—分享—

谭春苗正在认真核实数据。

红网时刻通讯员 尹璐 陈延上 祁东报道

“我是农民的儿子,马杜桥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把汗水洒在这片土地,我将真情装进百姓心坎,每次帮群众解决困难的时候,老百姓视我为亲戚、为朋友,我内心感到无比的充实和沉甸甸的满足。”不经意间,翻开他的工作日记,其中一页写着一段这样的话。

他叫谭春苗,祁东县马杜桥乡扶贫办主任。“不知疲倦、废寝忘食、工作狂。”“38岁不到,脑顶上堆满了层层白发。”“一身正气,不怕得罪人。”这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中,说得最多的几句话。

三年前,谭春苗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他选择了后者,选择了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谭春苗放弃了原本县城机关工作的安逸环境,毅然决定考取乡镇底线办岗位参加扶贫工作,当组织部进行岗前考查时,他只说了一句:“服从组织安排,我想为扶贫工作出一份力!”就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开启了他的扶贫工作序幕,撰写着他的不悔付出。

快把他接回去,他太累了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承担组织重托,肩负百姓期待,不敢有丝毫懈怠。”2016年底,谭春苗参加县底线工作办公室统一招考,次年2月,他的农业局执法大队副大队长这个职务正式变更为马杜桥乡底线办工作人员,担任底线办扶贫信息员一职,从那天起这句话便被他挂在嘴边,放在心上。

为了更好的胜任乡镇工作,谭春苗虚心地向各位领导、同事请教,利用工作时间并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入户走访群众、了解民情、摸村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来没有农村工作经验,也从未接触扶贫工作的他,迅速进入乡镇扶贫工作人员的角色。乡镇的扶贫工作不仅数据量大,而且资料详尽复杂,非常繁琐。谭春苗往往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收集整理全乡的扶贫资料、比对分析、分类统计、汇总上报、数据录入等,常常忘记一日三餐,每每都是食堂阿姨打电话过来,他才想起饭还没吃。在他的世界里,一个扶贫数据的精确,远远比饮食和休息重要得多。

这些年来,他对工作的尽职尽责,领导和同事们都看在眼里,乡党委政府领导担心他的身体,无数次劝他不要加班太晚,甚至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强行将其电脑关停,拖离办公室休息。还有几次,谭春苗在县扶贫办完善数据,因为数据量庞大,他在电脑前一坐就挪不开了。县扶贫办领导怕他的身体吃不消,强行将谭春苗拉出去吃了顿饭,并打电话给马杜桥乡党委书记高建军,说:“高书记,你们单位谭春苗同志已经录了几天数据了,快把他接回去,再这样下去身体会拖垮的,他太累了!”

不知疲倦、废寝忘食、工作狂……是他的标签,“钉子”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充分彰显。2017年这一年,谭春苗足足瘦了25斤,原本高度近视的他,又换了一副厚镜片的眼镜。事后有人问他,你干嘛这么卖劲?谭春苗总是笑笑:“把一个星期的活用两天干完,不就多出五天时间了么?扶贫工作保质前提下,越快越好啊,老百姓等着嘞!”

缺席家庭的男人

这些年,谭春苗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律己的态度,他不仅是乡底线办主任,还是扶贫信息员、综治办负责人、纪委委员、扶贫包村联络员……他在多岗位上圆满履行职责,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肯定。但是,离群众的距离近了,回家的路也就变长了。

谭春苗常常调侃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看不见”的爸爸、“不孝顺”的儿子。他的妻子是一名乡镇教师,工作也很繁忙,家中还有一对年迈的父母,生活需要照顾,但老人总是报喜不报忧,让两口子更放心不下。最让他深怀愧疚的是两个儿子,大儿子先天体弱,双眼先天性散光,且患有间质性肺炎,经常需要住院治疗,小儿子才几岁,自从谭春苗干上扶贫工作后,在小儿子的成长中缺席,对孩子许下陪伴的诺言几乎都没有兑现,小儿子至今都不愿意叫声“爸爸”,对家人的愧疚和亏欠,让谭春苗这样一个工作硬汉也红了眼眶。

一次,连续加班几天的谭春苗回到家已经晚上6点多,突然接到领导紧急电话需要回乡完善数据。正在炒菜的他,迅速脱下围裙驱车与分管领导返回马杜桥乡继续加班,留下妻子在家中照顾刚刚做完手术的大儿子和需要辅导功课的小儿子。第二天,妻子打电话过来说大儿子病情有恶化,这个三十几岁的汉子在办公桌前突然流泪了,他说:“你们等我,数据马上就核对好了,做完工作我们就去长沙给孩子治病!”然后挂掉电话揉了揉双眼,继续奋战在岗位上。

用真情换真心

从城市到山野,穿过隧道和层山,第一次到这个偏远山区乡镇来做扶贫工作的人心里不免担忧,不是畏惧,而是了解越多,就知道需要做的事情越多、责任越重大。对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是他为扶贫解困工作奔走呼号的源源动力,谭春苗把扶贫之情当成了他的乡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多年来,谭春苗和贫困户广交朋友,建立了“血肉”“鱼水”关系。他的真情深深触动了马杜桥乡的贫困户,他们有话愿意跟他讲,有困难愿意找他帮忙,都把他当成贴心的“娘家人”。

延塘村的肖卫国是谭春苗当年摸上来的贫困户,其家中有年迈患病的母亲和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小孩,父亲早逝,妻子不堪重负几年前远走他乡,几间土砖房坐落在半山腰上,这个欠有外债的家全靠肖卫国在外务工的微薄工资维持。谭春苗心里非常惦记,为解决好此事,他来回奔波县扶贫办和肖卫国家中,在全面了解了现行的扶贫政策的情况下,他将肖卫国家庭的实际情况汇报乡党委政府将其纳入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范畴。谭春苗见其孤苦,又帮助他说了一门亲事,如今的肖卫国已乔迁新房,也如期脱了贫,肖卫国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谭春苗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为原则,不知疲倦地深入走访了解情况,共新纳入贫困户27户91人。

真正的善良不是眼泪,而是伸过去一双充满爱的手。想贫困群众之所想,急贫困群众之所急,是谭春苗工作的内生动力。

帮助错过“雨露计划”的贫困户学生王玲四处奔走补齐资料,无数次入户疏导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的脆弱心理,鼓舞待业青年重新立志创业,全程亲历亲为帮助易地扶贫搬迁户王远和夫妇寻找房源安置,接送年迈的孤寡老人去医院治病……群众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他常年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奔波于县扶贫办、驻村办、易地扶贫搬迁联席办、住房安全保障联席办等各级单位。三年来,他的里程表累计公里数达九万余公里,完善信息总量达两万余条。

“白头翁”的一身正气

谭春苗干工作有一股子拼劲,凡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个工作狂,对待工作严谨负责,一丝不苟。

为了开展好工作,谭春苗常常爬山越岭,走进群山从中的千家万户,有时要走山路十几里,晚了就在村部住宿;为了保证及时完成清理情况统计任务,有时一住就是几天几夜不回家。有些贫困户虽然属于“四类人员”,但是依然想享受扶贫政策给予的“好处”;有个别村干部不敢作为,怕得罪村里亲邻,不敢讲硬话。谭春苗走村入户,广泛听取包村干部、扶贫工作队、村干部及当地群众的意见,白天组织座谈解释政策,晚上再次入户做村民思想工作,连续的奔波,谭春苗没有合过一眼。期间,有群众拒不配合,甚至恶语相向,谭春苗面无惧色。在扶贫工作的原则问题上,谭春苗一身正气,不怕得罪人,决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没有和稀泥一团和气,不符合原则的事绝不迁就照顾。正是这一身硬气和正气,谭春苗在同事和群众中获赞无数,常常在背后称他为“白头翁大侠”。

三年来,谭春苗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怀着对贫困群众的一片真心、爱心和热心,不计个人得失,殚精竭虑,默默工作。

来源:红网祁东站

作者:尹璐 陈延上

编辑:姜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3/10/68506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