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大年三十,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17名医疗队员没来得及吃的年夜饭。图/受访者提供
长沙市第一医院儿科医学中心感染病区护士何洁。图/记者金林张云峰
你还记得这个春节的年夜饭吗?餐桌上有没有你最喜欢的菜?你又是和谁一起吃的呢?
这些对于长沙市第一医院儿科医学中心感染病区护士何洁来说印象深刻,因为那一天,她点了自己喜爱的黄瓜炒火腿,餐桌上还有一大份鱼火锅,但她却没能多吃两口,和她约定跨年的战友也是。
因为,值班室的电话没有停过,她们的年夜饭热过几次还是凉了,她说:“期待疫情结束,再和战友好好聚一聚。”
潇湘晨报记者 骆一歌 长沙报道
1月24日是腊月三十,这天,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以下简称“北院”)的17名医疗队员们打算在医院过农历年,为连日来紧张的救治松口气。
可当丰盛的年夜饭端上桌时,电话响了,病人一个个送来。桌上的人则纷纷投入到救治中,很快,桌子空了。饭菜端上了桌,但却没人去吃。
3月13日,长沙市第一医院儿科医学中心感染病区护士何洁向潇湘晨报记者讲述了这个不寻常的除夕夜,以及过去近两个月与病人相处的点点滴滴。
妹妹婚礼上接到紧急任务,当天走进隔离病房
1月17日中午,何洁正在参加妹妹的婚礼,新人正在台上与亲友互动。这时,她的电话响了。来电的是护理部主任彭立明,在电话里要求何洁“马上回医院,有紧急任务”,须在当天下午2点30分前赶到医院开会,准备进入隔离病房。于是,17日下午,包括她在内的17名医护人员到达了北院。下午4点30分,何洁觉得肚子饿了,她才意识到,自己还没吃午饭。脱下防护服后,她泡了一碗方便面,当作是“云喝喜酒”。吃面时,她给新婚的妹妹发了条微信,“妹妹,今天任务紧急,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祝你新婚幸福”。
当天,一名57岁的罗姓病患被送了过来。罗女士来自武汉市青山区,于1月9日来到长沙看望儿子,隔了一两天开始发烧,在社区医院按照普通感冒治疗未果,1月16日下午来长沙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就诊。影像学检查结果其肺部为磨玻璃样改变,血象为病毒感染改变,怀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能性大。1月17日,罗女士被转移至北院负压病房进行隔离治疗。最终被确诊为湖南省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
精心准备却又“无人问津”的年夜饭
何洁身材娇小,2019年底又经历了一场手术,进入隔离病房一周后,体重跌至40公斤。她说,其实自己对吃没什么追求。1月24日,不爱美食的何洁却对晚上的年夜饭十分期待。
24日下午,隔离病房四病区(重症病区)的护士长杨爱平摆好了从家里带来的水果,何洁也为了晚上的聚餐去借了一台投影仪。之前它每天的作用是用来业务交流与学习,主任特批除夕夜“停课”一晚,可以用它来播放喜剧片给大家放松心情。临近饭点,食堂送来了丰盛的年夜饭,当中有不少大家点的菜,有何洁点的黄瓜炒火腿,还有令她记忆深刻的鱼火锅;大家也向家人承诺,通过视频连线一起见证春节的到来……
“来了一个新病人!”大家刚落座,年夜饭刚上桌,值班电话就急促地响起来了。当班医疗队员马上忙碌起来,要在病人到达之前快速做好病房与生活用品的准备工作。
轮休的队员决定等他们忙完一起吃团年饭,“又有一名新病人在来的路上,15分钟后到达!”不到一个小时,值班电话再次响起。离开饭桌的人越来越多,接诊、消毒、治疗护理……随着一个又一个病人入院,在休息区等待吃年夜饭的医疗队员纷纷进入隔离病房帮忙。
时钟越过饭点,指向了零点。17人的手机此起彼伏响了起来,“大年初一,我听到了新年放礼花的声音。”进去之前,她紧急扒拉了几口菜。出来时,桌上的年夜饭几乎还原封不动地摆在桌上,热过几次之后最终还是凉了。
17名医疗队员分别来自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不同科室,何洁表示当中有些人之前没打过交道,还有些甚至完全不认识,但在这些天的战“疫”斗争中,团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何洁表示:“希望疫情结束后,我们能不戴口罩的时候,这些人再好好聚一聚。”
大年初二晚得知父亲突发心绞痛
在隔离病房期间,何洁也曾经历过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煎熬。
1月底2月初,长沙确诊病例快速增加,是病人入院的高发期。“那个时候每天要收治十几个病人,最多有100多个,一两天就可以把一个科室收满。”何洁当时所在的隔离病房四病区是重症病区,最忙的时候一个人需负责五六个患者。
“那天晚上,我临时去加班。接触到了李叔叔。”与那些沮丧、抗拒的病人不同,李先生的精神状态十分乐观,“他一直在打电话说自己感觉很好,两三天就能出院”。何洁了解到,李先生曾是“非典”时期的幸存者,被感染之前,曾在武汉参加过会议。在何洁的印象中,对方是个有礼貌、不爱提要求、很不愿意麻烦医护人员的病人,“他总是说你们也挺累的,我自己可以的。”然而,身体的各种指标并不像他本人感觉的那样良好,到了后期,一直不爱麻烦别人的李先生不得不让医护人员喂饭才能进食。“(想到他)我的心里非常难受。”在长沙市仅有的2例死亡病例中,李先生是其中之一。见证过重生与死亡,何洁也曾一度非常担心害怕。
“上班到第四五天的时候,一天凌晨我感觉喉咙有点痛,还想咳嗽。”一大早何洁赶紧向主任汇报,做了一系列检查。所幸抽血化验后显示指标正常,只是因为休息不够导致免疫力下降。“当时除了紧张,更多的是自责。”她想着,万一自己被感染了,连累到的将是朝夕相处的“战友”们。
在北院期间,何洁心态最“崩”的一次莫过于听闻父亲的健康状况出问题。大年初二晚上,父亲突发心绞痛,疼痛持续好几分钟。“我自认为还算坚强,但是接到他们电话的时候整个人都蒙了。”接触了新冠肺炎病人,不可能立即出去,焦急的何洁赶紧联系了妹妹和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主任医师傅广。当天晚上将近11点,傅广从家中赶到医院给何洁的父亲看了病。“我觉得特别感动,非常感谢傅主任。”观察一晚后,父亲最终有惊无险。
“我在这里出不去,最担心的还是父母。”父亲平时身体不好,需长期用药,何洁一直承担着给他配药的工作。于她而言,父母亲是她强有力的后盾。二老对女儿的工作全力支持,所以每次出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她每一次都能得到家人的支持,没有过多的压力去参与工作。在北院待了快两个月,她说希望疫情结束后能尽快回家陪伴父母。
对待患者,要治病更要“治心”
何洁今年33岁,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儿科医疗工作。这次面对的多数是年龄偏大的病人,在相处方式上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成年人的心理活动会更多,(照顾他们时)更需要注重人文关怀。”
首例确诊的罗女士入院后,何洁和一同赶到病房的伙伴们立即采取单间隔离、测量体温、输液等一系列急救措施。看到自己被隔离,进出的医护人员戴着“防毒面具”,未知的恐惧让罗女士的情绪有些焦躁。“她刚入院时,对我们态度不是很好,要求马上出院。”在沟通的过程中何洁曾一度因委屈而落泪,只能快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耐心地与病人做思想工作,反复强调病情的严重传染性。“随着一系列检查结果出来,罗阿姨被确诊。”
在治疗的同时,医护人员们也在不断地安抚与鼓励,罗女士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
对于病人而言,好好吃饭、保持情绪正面是最好的“自救”办法。而确诊患者常因心情沮丧导致胃口不好,医院就会根据每个病人不同的身体状况与口味进行营养搭配。“罗阿姨喜欢吃猕猴桃、龙眼,不能吃辣……”何洁回忆,在一次“劝饭”的过程中,他们告诉罗女士,吃饭才能提高抵抗力,有助于早日康复,在一番劝说下,她终于吃了肉饼蒸蛋。“后续治疗病情好转,胃口也跟着好了。”有了病人的配合,经过精心救治,罗女士达到了出院的标准,于1月30日正式出院。
罗女士成功治疗的例子也经常被何洁用来鼓励其他病人。后来,一名年轻人入院,“我就跟他讲罗阿姨的故事,鼓励他‘你更加年轻,身体素质也更好,阿姨能康复,你也一定可以的!’”
在病房内,医护人员们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每个病人,他们不会被放弃,让他们燃起希望。随着治疗的展开,越来越多的病人达到出院标准,何洁跟多个照顾过的病人互相留了联系方式,有病人会经常给她发信息报告自己的状况,也会时不时给她加油打气。
她说,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面对这一切一定会有恐惧心理。每次面对不理解,她都会避免自己也变得情绪化,“不管怎么样,我们的态度一定要好,把病人看作自己的亲人就好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认为自己的工作不仅是治病,更要“治心”。
来源:红网
作者:骆一歌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