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569名医护支援长沙抗疫一线 相互鼓励支持像一家人

来源:红网 作者:张树波 编辑:高芹 2020-03-26 13:04:01
时刻新闻
—分享—

余波的身后写有“精忠报国”。组图/受访者提供

脱下防护服,吴晨方的衣服已经湿透。

一名护士正在休息,另外一名医生为了让队友享受一段美美的睡眠,在她床边用身体挡住阳光。这个背影感动着其他人。这是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临时ICU里,战友之间关心的背影。

更多的时候,他们的背影出现在病床前。在接触病毒前,他们也害怕,但是看到病人的那一刻,他们忘记了害怕。他们坚定的背影,给了患者力量。

现在,他们陆续离开医院。我们把目光投向他们离开的背影,回望他们的点滴。

潇湘晨报记者 张树波 长沙报道

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是长沙与新冠肺炎疫情战斗的最前沿。

随着战“疫”的打响,来自长沙各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在这里集结,长沙569名白衣战士来到这里,奋战在抗疫一线。

作为挽救新冠肺炎患者的最后防线,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临时ICU更是集结了各方精英,来自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疗队是主力军。

他们不分白天与黑夜,与死神赛跑,在他们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努力下,长沙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愈转归接近95%。

截至3月14日,长沙市累计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242例,其中重型和危重型45人。经过54天的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实现了住院确诊病例全部清零、全体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形成了生物钟,每天早上6点准时醒来

3月13日,在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临时办公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余波接受了记者采访。他现在正在指定酒店进行为期14天的隔离,隔离期满他将回到原本的工作岗位。

1986年出生的余波是湖南临湘人,提起抗疫,余波有很多想说的。对他来说,这段时间形成了固定的生物钟,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

“突然停下来,感觉有点不适应。”余波说,原先每天早上6点起床,乘坐大巴到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每天几进几出隔离病房,为了节省防护物资,每次进隔离病房大家都尽量多待一会。讨论病情,学习新的诊疗指南,根据患者情况,综合一套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一般要到晚上8点左右才能下班。

在余波印象中,临时ICU里曾经有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因为病情相对凶险,最后使用了ECMO。“当时我们从上午开始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3点,患者病情才稳定。倒在值班室的床上已凌晨4点多,可到了6点多又自然醒来,开始了新的一天的救治。”

余波说,上了ECMO后患者的救治好比一项工程,需要团队共同努力。“一名重症患者需要6名ICU专科医生轮流照看。”在余波印象中,长沙市一医院的黄康医生是最早进到隔离病房的,一些高风险的气管插管操作,感染的风险比较高,他都会抢着上,“风险大家一同承担,没有一个人退缩”。在接近5天时间里,团队成员每天休息时间不超过4小时,一点一点地把患者从死亡线拉回来,最终成功撤离ECMO。在ICU病房内,细节的把控很重要,哪怕是患者身体的一丝变化,各种监护仪器数值的变化,都马虎不得。每位患者都有固定负责的管床医生,余波对患者很上心,“每天都要亲眼去看一下患者,问下病人的情况”。为及时了解隔离病房内患者的情况,余波自费购买了网络摄像头,安装在ICU内对着病床上的患者,这样实现了24小时在线,“可以实时看到患者的情况。”

3月12日,余波在临时ICU坚守40多天后,完成了自己在抗疫一线的使命。当天上午,他来到医院,和ICU医护人员做了交接工作,返回驻地酒店进行自我隔离。

“没有鲜花也没有仪式,就像普通的交接班。”余波说,对于他来说,不需要这些有仪式感的东西,他最想看到的是,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出院。如今,他不用再去医院奔波,但还是保持了之前的作息,“现在身体已经形成了生物钟,每天早上6点准时醒来”。

“在ICU有一种精神在里面,对自己是一种成长和历练。”余波说,对于医护来说,成功治愈一例患者,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给大家带来信心。

接触到病人的那一刻,就不害怕了

1978年出生的吴晨方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有着多年重症救治经验,他也是该院第一批支援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医疗队副领队,从1月27日到最后一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出院,他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40多天。

“开始对病毒不了解,只知道传染性相当强。”吴晨方坦言,当时自己心里也没底,也害怕。但是,这种感觉,在他踏入隔离病房,接触到病人那一刻起完全消失了,他说:“看到病人,我又回到了自己的阵地。”

吴晨方说,穿上防护服后在隔离病房上班,需要花费比平时多2到3倍的精力。穿上几层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面罩后,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重症医学科医生进行操作也会非常吃力。

据了解,在长沙共有569名白衣战士来到这里,奋战在抗疫一线。在临时ICU,有来自长沙各个医院前来支援的医护人员,在这里大家是亲密无间的战友,更像是一家人,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标。

何峻是长沙市第一医院ICU副主任,自己父亲生病住院,毅然坚持在抗疫最前线。“我被同行们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感动。”吴晨方说,何副主任年近50岁,资历深,和大家一样轮流上夜班,真正是专家下沉到一线。他父亲生病的事,都是拜托同学帮忙,也从来没有和大家提过,“我也是无意中听到他和同学打电话才得知”。

“不仅单兵作战能力强,团队协作能力更没得说。”吴晨方表示,临时ICU里,在这支“特种部队”的精心守护下,医护人员与死神赛跑,长沙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愈转归接近95%,居全国前列。

战友把后背交给自己是绝对信任

由于脾气好、体型微胖,吴晨方被同事唤作“大白”。在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临时ICU,“我们都是彼此的大白”。

新冠肺炎传染性强,不少消毒知识涉及众多专业设备,护士不但要照护病人,还要轮流肩负起为战友消毒工作场所、设备和穿戴等的重任。在临时ICU,不仅是医生,护士的付出也很多。

“战友把后背交给了自己,就是对自己的绝对信任,这个岗位特别专业,一般人替代不了。”余佳是一位有多年ICU工作经验的护士,每天她要给12批医护人员准备好消毒用物,检查他们每次换下来的防护设备,符合要求的继续消毒后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及时丢弃,并对护目镜做防雾处理、定时用消毒液喷洒工作地点等。正是这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了医护人员零感染。

“ICU的护理工作本来就相当繁重,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将消耗更多的体力。”余波回忆,有一天,余佳在隔离区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下午2点左右,到了交接班时间,她突然晕倒在地,大家赶紧帮她脱下防护服,做好相应的消毒后,抬到了清洁区走廊休息。

吴晨方说,当时听到对讲机里说余佳晕倒了,大家还是很紧张,好在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后来大家才了解到,当天余佳为了不中途上厕所,早上没有吃早餐,不吃不喝6小时,当天天气特别热,穿着防护服不透气,所以虚脱了。

在走廊,吴晨方被一个细节打动,他赶紧拿手机拍下了瞬间。余佳躺在床上休息,太阳透过窗户照在了她的脸上。为了不影响余佳睡觉,余波站在床旁,用身体帮她挡住阳光。

来源:红网

作者:张树波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3/16/686389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