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潮解局丨今年“三农”怎么干?要把“木桶”水装满!

来源:红网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刘良骏 2020-03-29 00:15:05
时刻新闻
—分享—

权威发布丨湖南省委一号文件全文来了!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实现之年。3月27日,湖南省委一号文件《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抓好全面小康决胜年“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的意见》全文发布。

如何读懂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观潮君认为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来读。

横向上,各省委一号文件是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的框架,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制订,中央一号文件具有定舵性,而地方则是在合理区间里因地制宜进行适当“编辑”。

比如,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共有4个部分,27条,而2020年省委一号文件共7个部分、36条,在许多部分都根据湖南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

纵向上,“一号”在中国的政治文化语境中具有非常独特的含义,往往与重要性、权威性共生,往往是具有一锤定音的效果。“一号文件”一年发布一次,周期并不长,其中存在的内在逻辑值得研究。那么要读懂的“一号文件”就必须了解前一份“一号文件”。

观潮君注意到,在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中,开篇第一句话都是,“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其中的逻辑性和延续性不言而喻。

“大木桶”与“小木桶”

在连续两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中,脱贫攻坚都是“起步”问题,一方面彰显了其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当前工作的主攻方向,即“脱贫攻坚”是提纲挈领的,其他的工作安排都需要围绕这一主题来进行。

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之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再次迎来了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的脚步。从2013年11月3日陪同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十八洞村考察算起,已是杜家毫7年内的第6次造访。

脱贫攻坚,始终是湖南“心坎”上的问题,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一如既往地将这一问题摆在首位是理所当然,也是预料之中。

但观潮君注意到,从中央到湖南,相比2019年,2020年的“一号文件”的关键词出现了明显变化。

2019年的“一号文件”,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而2020年的“一号文件”中,“补齐‘三农’短板”成为了新的热词。

那么这二者之间有没什么内在联系呢?

“我认为是有的,其实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也是在补短板,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是短板。”

湖南省社科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陆福兴教授向观潮君打了个比方:

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就是一个大木桶由各个产业的小木桶组成,过去农业这个小木桶相对是“短板”,所以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补齐这块短板增加整个社会经济的“盛水量”。经过一年的努力,小木桶整体上发展迅速,容量有所增加。但小木桶同样存在短板,只有将小木桶的短板也补齐,才能更好地提升大木桶的“盛水量。”

当前,湖南脱贫攻坚已取得关键性进展,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湘阴县东塘镇优质稻“彩稻田”基地。郭雨滴 摄

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补齐“三农”短板意义更甚,一方面湖南是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湖南对农业历来“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农业对于湖南而言本就是“传家宝”,发扬光大是吾辈之责;另一方面,湖南是全国重要的产粮省份,湖南农业水平跃升,将会让“中国饭碗”更稳。

补“短板”的三大“挑战”

在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中关于“短板”一共列出了9条,其中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两大方面。

整装待发,蓄势跨越。段华良 摄

陆福兴教授认为,这是从根本上改良湖南农业发展土壤的“大手笔”,“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的改善,有助于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的发展环境、提升乡村的振兴速度、增强农民的幸福指数,同时有利于引导更多的资源向农业农村流动,为‘三农’发展带来源头活水。”

前景是美好远大的,但所有前景美好远大的事,或多或少都会具有一定的现实困境。

中共湖南省委三农工作专家组组长陈文胜教授认为,湖南在补齐“三农”短板的过程中或将面临三大现实挑战,“农业仍然面临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挑战;农村基本公共供给面临由特惠性向普惠性转变的挑战;农民增收面临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多重压力叠加的挑战。”

比如,近年来,湖南根据人多地少、小农大省的省情,以精细农业为取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了新步伐,不少地方的特色农产品无论是内在品质还是外形包装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南县稻虾米、樟树港辣椒、宁乡花猪、武冈铜鹅等,价格远超同类产品,但仍供不应求。但也仍存在着农产品同质化竞争、低端产品去产能难等问题,同时,农产品优质不能优价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如何进一步凸显精细农业特色,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巨大挑战。”陈文胜说。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各项政策红利在贫困地区落地,政府以特惠政策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贫困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非贫困地区农村也突出存在着基础设施、就医、就学、养老、饮水等薄弱环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尚未完成的硬任务。”陈文胜认为,公共财政对农村投入由特惠向普惠转变,既是非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期待,也是补上全面小康短板的客观要求。但这种转变将使湖南财政支出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处理好特惠与普惠的关系,以有限的财力既巩固点上的脱贫攻坚成果,又确保补齐面上的全面小康短板,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陈文胜还指出,近年来湖南农民的返乡人数在不断增加,表明作为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来源的工资性收入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益增长呈现疲软态势,农民的资产缺乏转化为资本的有效途径,市场不稳定加剧了乡村创业的风险,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在走弱,新的动能尚未形成,表明农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面临不确定性的多重压力,增收形势极为严峻。如何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今年“三农”工作的“一条主线”

Q:2020年省委一号文件已经发布,那么2020年湖南的“三农”工作的发力方向又是什么呢?

A:陈文胜认为,结合省委一号文件湖南推进“三农”工作,围绕补短板、保供给、促增收、强动力这条主线,或是更优选择。

观潮君注意到,今年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以“全面小康决胜年”为抓手,推动努力实现“一脱贫三促进六覆盖”。其中“六覆盖”的农村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农村安全饮水、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通组道路是“补短板”的核心内容。

“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民生短板,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所需要突破的最后堡垒,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工作难点与战略重点。”陈文胜说。

今年湖南的粮食生产目标是播种面积达到7150万亩,产量达到605亿斤。在陈文胜看来,“鱼米之乡”的农业生产不是问题,但如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效益、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才是“保供给”的关键问题。

陈文胜进一步举例:“‘保供给’要突出在解决农产品同质竞争与低端农产品供大于求的两大难题上下功夫,以精细农业为取向,进一步明确洞庭湖生态农业经济区、长株潭都市农业区、湘南特色农业区、大湘西生态保护与休闲旅游农业区四大区域功能定位,立足农业自然资源与市场需求,在建立区域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框架下形成各区域农业产业布局的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错位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质产品,推动实现农产品数量、质量、价值量‘三量齐升’,加快形成保供给的长效机制。”

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特色民宿。

而在“促增收”方面,陈文胜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县域经济发展促进能够给农民带来就近就地的就业机会,农民增收也会有助于提升县域的整体民生水平。

此外,陈文胜还提醒到,随着脱贫攻坚战进入尾声,要加大对县域尤其是脱贫摘帽县整体发展的支持。推动贫困县的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扶贫车间向乡镇企业转型,稳定贫困人口增收渠道,这或许能成为防止脱贫人口返贫的一道“阀门”。

而不断推动涉及“三农”领域的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是“三农”发展的强大动力。“比如,推进财政支农、农地制度、农业管理改革。”陈文胜说。

来源:红网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3/29/696061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