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的武冈凌云塔。
象外奇观石崖下仰视武冈凌云塔。
赧水中倒映的武冈凌云塔。
朝霞加身的武冈凌云塔。
武冈实验中学(原武冈师范)校园林荫大道塔影。
中国矿业报副社长赵腊平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我和艾青都在这里教过书》记录了他与著名诗人艾青在武冈师范的一段情缘。
一九三八年十月,力行平民教育而与爱因斯坦同获“现代具有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称号的晏阳初先生,他所创立的衡山乡村师范学校因日军压境,奉命从衡山迁来新宁。作为该校的教师,艾青一同来到新宁。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艾青在这里写下著名的《我爱这土地》一诗。次年,迫于战乱,该校迁来武冈。征收凌云塔附近的旧文昌宫遗址及其周围的荒地作为校舍基地。后来发展为现在的湖南武冈师范学校。诗人艾青自然也随校来到这里教学。
当年,艾青常登塔上,看资水悠悠,观巍巍云山。他与塔窗外的流云对话,向天空倾吐炽烈的心声。国难当头,诗人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这里,他诗情亢奋,诗如泉涌,连续写出了《向太阳》《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黎明的通知》《旷野》等激情长诗和不少短诗。
艾青在武冈呆了一年多时间,不久就随一批文艺界人士去了重庆,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
《都梁文抄》中收入清州人戴宗槐文《凌云塔记》,文中载:“我州城东里许有东塔寺,其下左旁低处,济水奔流,新建文昌宫据其上。而形象家言宜增一塔,同回济水之澜,且壮一州之形势。”当时(1823年)廷川来的知县李霭山组织募捐,修就二层,银子就不够用了。又恰逢李知县家有丧事,回家守孝而去,修塔的事不得不搁置下来,一拖就是四年,1827年新任知州丁钰再次发动募捐,终于1829年完工。
凌云塔临水而立、古朴秀美,她端庄而不华丽,那么恬静、那么隽秀、似乎时时刻刻在顾盼着什么。她的建筑艺术精湛,除了基石、全部由青砖砌成。武冈三座古塔中,她是最年轻、也是修得最牢固的一座。武冈花塔、凌云塔、南塔三塔一线,曾经是全国塔建筑中的奇迹,她是唯一的幸存者,经历了近200年的风霜雪雨,依然屹立在资水岸边,“绝似凌云一支笔”,也许,她一直在描绘着天空。
红网时刻通讯员 付勇 整理报道
来源:红网
作者:付勇
编辑:陈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