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慈善”和“超市”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初看之下充满违和感,但对于郴州市北湖区人大代表们以及辖区的居民来说,“慈善超市”是人大代表们开启城市扶贫济困新模式的探索,也是凝聚社会正能量和爱心的体现。郴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推出以北湖区社区慈善超市为主题的系列报道,讲述慈善超市背后的基层人大故事。
红网时刻通讯员 刘雨露 周文春 郴州报道
慈善超市由来已久,非一日之功,也非一夕建成。自2011年5月,郴州北湖区成立燕北社区慈善超市以来,社区慈善超市已在该区走过了近10个年头,超市的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扩大,运营方式日趋规范,这除了超市背后有广泛稳定的“供货商”团队外,管理制度也是功不可没。
振兴社区慈善超市。
无规矩不成方圆,就拿振兴社区慈善超市来说,超市建立初始目的之一,便是旨在建立起规模化、制度化、常态化于一体的慈善超市,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北湖模式、郴州样板。
2018年6月振兴社区慈善超市建立之初,社区就围绕如何加强社区困难群众帮扶?如何形成长效帮扶机制?如何让人大代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加入慈善超市等问题进行深度思考。驻社区代表坚持先行先试、打破传统,主动牵头邀请其他驻社区代表联络站的区人大代表及驻街道省、市代表多次碰头会商超市建设运营模式。
在省、市、区三级代表的智慧凝聚和持续接力下,振兴社区慈善超市的爱心大门依据城市低保的分类施保制度,始终向三类救助对象敞开,即A类特困人员,每月每户发放价值100元爱心物资;B类低保对象,每月每户发放价值70元爱心物资;C类因病、因灾等突发事件造成困难的对象,每月每户发放50元的爱心物资。这一成功做法被固化并上升为振兴社区慈善超市的工作制度,悬挂在超市醒目位置。
如今的振兴社区慈善超市给基层人大代表和辖区居民留下了规范、常态、有形的印象。振兴社区将社区负一楼建设成60平方米的社区慈善超市,空间大、基础设施全,走进超市,便看见货柜上满满当当地放着各种生活必需品,小到牙膏纸巾,大到大米油桶,生活必备物资一应俱全。
为确保人大代表们捐赠渠道畅通、物资去向清晰,困难群众能及时领取安全、放心、有品质的生活物资,振兴社区慈善超市还专门制定了《超市管理制度》,明确了爱心物资供货渠道,对爱心物资的接收、登记、分类管理、清点、监督、卫生等方面工作提出了指导性要求。
在制度刚性引领指导下,振兴社区慈善超市台账种类齐全、账目清晰,设有3类台账:一类是慈善超市爱心台账,用于记录人大代表们捐赠物资的种类和价值;一类是物资信息台账,记录慈善超市的商品信息,物品数量、规格、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一目了然;还有一类是困难群众领取物资花名册,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领取何种物资、签名都详细地体现在花名册中。台账的建立,确保了振兴社区慈善超市从供货到管理再到领取各环节均在“透明化”、“阳光下”运行。
慈善超市宣传专栏。
随着振兴社区慈善超市运营模式的叫响叫座叫好,北湖区越来越多的社区慈善超市借鉴和参考“振兴模式”,并做好结合文章,纷纷走出符合本社区慈善超市实际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之路。如2018年改建后的龙泉社区慈善超市注重突出宣传实效,将慈善超市“宣传专栏”和慈善超市活动开展情况悬挂于超市内;阳光苑社区慈善超市将独创的“志愿者积分兑换” 制度和“580”工程通过图文形式鲜活地展现在居民眼中;燕北社区慈善超市建立了物品总账、明细账,做到账目清楚,收发手续齐全,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慈善超市救助资金和物品管理使用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西街社区慈善超市突出“专”字,不仅对捐赠物资、资金实行专人管理,还对配套台账和清单也实行专人登记,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接受专人监督。
有健全的制度保障,有规范的运作流程,慈善超市必将越走越远、越走越稳,成为北湖区人大代表们扶贫济困的有效平台、联系群众的稳固纽带,同时也成为了北湖区人大代表们扶贫济困的新名片、新品牌,更加充分地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来源:红网
作者:刘雨露 周文春
编辑:姜姿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