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约湘游丨楚南胜境之法相洞天 武冈法相岩公园

来源:红网 作者:陈纲 付勇 编辑:王津 2020-06-24 14:19:05
时刻新闻
—分享—

DSCN0170_副本1.jpg

武冈宝方山西麓的法相寺和法相亭。

DSCN0184_副本.jpg

武冈法相寺旁的古樟,整个宝方山最大的一棵古树。

DSCN0207_副本.jpg

武冈宝方山上的林间小道。

DSCN0210_副本.jpg

武冈宝方山上的林间石柱,被市民奉为神石。

DSCN0214_副本.jpg

武冈宝方山上的林间石林。

DSCN0223_副本.jpg

武冈宝方山上天然石洞,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DSCN0203_副本.jpg

武冈宝方山下的法相岩迎阳洞洞中,市民自发供奉了一尊观音菩萨。

DSCN0231_副本.jpg

被誉为诗、书、画、印全才,湖湘文化当代传人与开拓者武冈名人李潺手书的“法相洞天”。

DSCN0249_副本.jpg

武冈宝方山下的太保洞洞口,成为市民夏日避暑胜地。

DSCN0262_副本.jpg

武冈宝方山法相岩摩崖石刻:《金刚般若经》偈语。

2010915235142386_副本.jpg

位于武冈二中校园内的南宋有名的文学家楼钥手书“碧玉簪”石刻。杨运焰/摄

DSCN0296_副本.jpg

武冈宝方山法相岩太保洞前的广场。

武冈城东有宝方山,一名宝胜山,又名资胜山,总之,这是一块宝地,一处胜境。古代武冈寺庙众多,宝方山上也有寺名法相寺,因宝方山底著名的法相岩而得名,现存。

法相,佛教上泛指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僧道也称天尊的庄严宝相为法相。天尊是道教徒对道教觉行圆满得道者的尊称、也是佛教徒对佛的尊称。法相寺自然以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为主。

宝方山上古木参天、奇石林立;山下八洞相连,洞内流水叮咚,石钟乳千奇百怪,其中有一洞向天敞开,故洞内阴阳分明,被古人誉为都梁十景之一:法相洞天。历代文人墨客往往在此流连忘返。唐朝以后,这里摩崖石刻遍布,其中有一幅四十字《金刚般若经》偈语,出自宋开禧三年(1207年)都梁郡幕官吴中之手。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大乘佛教《金刚般若经》的重要经典。在佛家眼里,凡所有外在的相——包括形态、声音和颜色,皆是虚妄。前四句告诫人们,拜佛不是拜有形有色有声的相,而是要拜智慧;见如来要见到佛的智慧才算是真见到佛。一切诸相都是虚妄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影、露水闪电一样,转瞬即逝,变化无常。

法相岩实至名归,成为有楚南胜境之称的武冈重要景点。1984年,武冈县政府将宝方山建成法相岩公园,总占地面积12.77公顷。

法相岩公园风光奇特,历代文人对法相岩的争相称颂,在石壁上留下了无数题刻。草、楷、隶、篆,相互生辉。尤以唐、宋、明、清代为盛。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和著名书法家、翰林学士楼钥,明代监察御史曹一葵与进士潘应斗,清代州牧席芬和拔贡舒作揖等留下了许多名诗佳词。众多的摩崖石刻,既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也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史学价值,是一座世界著名的文化艺术宝库。勿怪乎,此山名宝方山了。

法相岩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洞奇石异。地上古树参天,绿荫如盖,是一个奇特的陵园式石林公园。法相岩洞内石钟乳、石笋遍布,千姿百态,景象万千,无一雷同,形成40多处形彩各异的景点,其中“石马恋槽”“五蛇出洞”“玉女妆台”“珍珠塔”“瞻花楼”“岩中飞瀑”“擎天一柱”“觅海龟”等十余景点最引人入胜。

1938年,著名的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在这里落成,至今留有中山堂、李明灏将军别墅等景点;加上山顶的革命烈士纪念塔,这里也成为红色旅游研学目的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武冈二中与法相岩毗邻,黄埔军校二分校旧址中山堂、李明灏将军塑像等景点位于校园之内。武冈二中的前身是李明灏将军创办的洞庭中学,宝方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了武冈二中这所湖南省级重点中学以历久弥新的人文光彩。

红网时刻记者 陈纲 通讯员 付勇 整理报道

来源:红网

作者:陈纲 付勇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6/24/75253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