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前往岳阳临湘。
何继善院士携带DB-3A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在临湘市聂市镇毛湾垸开展作业。
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的任务是,在漫漫洪水中找到管涌进水口,从源头根治。
红网时刻7月29日讯(记者 杨艳 实习生 陈宇丽)湘阴湘江东支流老闸门口机涵段发现疑似管涌渗漏入水口、临湘黄盖湖堤段下马蹄湖中游段发现疑似渗漏入水口……高危水位下,堤防管涌渗漏、翻砂鼓水等小险不断,形势严峻。为助力抗洪抢险,7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带领管涌渗漏检测小分队前往岳阳,用科技手段为湖区、长江干堤把脉会诊。
水漫过堤坝很危险,但管涌危害更大。管涌渗漏形成后,并不会马上引起溃坝。在开始的时候,它只是若干“小洞”。这些小洞经水流长期冲刷后,慢慢可形成较大的管涌通道。若这种通道直接“穿”过河堤,就给河堤埋下了“定时炸弹”。7月28日上午7时,何继善院士从中南大学出发前往临湘,86岁的他精神矍铄,到达临湘市聂市镇毛湾垸便立即携带DB-3A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开展作业。此前,湖南继善高科的工作人员已在安徽庐江、岳阳湘阴、临湘等地工作数天。
“只有堵住管涌进水口,才是防止溃堤的治本之道。”何继善院士说,如何在漫漫洪水中找到管涌进水口,便是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的任务。他介绍,水流场与电流场的数学物理模型一致,通过将“水流场”转化为“电流场”,以测量电流场的畸变来判断漏水位置。一旦出现管涌,水会争先恐后通过管涌冲向下游。由于水的导电性大于堤坝,电流一样会通过管涌流向下游。因此,管涌处的电流密度大,通过测量堤坝来水面的电流密度,就可以探测管涌。一旦找到入水口,便可以及时进行后续的除险加固工作,减少险情恶化带来的损失。
何继善院士一生致力于为地球“把脉”,创立了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和广域电磁法等地球物理探测领域的重大理论方法。早在1998年,他便提出流场法堤坝管涌渗漏探测理论,并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批能在汛期恶劣环境下准确探测堤坝管涌渗漏入口的仪器设备。这款仪器在1999年洞庭湖区抗洪期间大展身手,此后在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流域以及洞庭湖水域的20多个省份,共检测出管涌入水口220多个,查明32座病险水库的渗漏部位,准确率达100%,为多个险情的正确处险和指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何继善院士表示,要在汛期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方面要把堤坝建得更好;另一方面,管涌险情不可能绝对避免,需要用科技抗洪的思想防患于未然。今后可以在汛期到来之前的冬季,把可能有险情的地方通过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排查,然后及时治理,汛期来了也不怕,可以减少险情。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陈宇丽
编辑:杨雁霞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