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菖蒲塘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种植大村和全县优质水果引种、示范、推广、服务基地。
红网时刻记者 汪衡 摄影 朱丽萍 通讯员 唐金生 湘西凤凰报道
如果每一个村都有一个吉祥物,那么地处武陵山区深处的湘西州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的吉祥物一定是那一棵琯溪蜜柚树。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菖蒲塘村水果产业园里,伸手摘下柚子,并问及柚子是从何处引进的。听说柚子是从福建引进的琯溪蜜柚时,总书记不仅为蜜柚点赞,还要求村里“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近日,红网时刻记者再次来到菖蒲塘村,详细了解这棵“村宠”背后的扶贫故事。
菖蒲塘村水果产业园里蜜柚挂满枝头。
贫困找出路
发展水果产业,种出小康生活
菖蒲塘村近几十年的发展史,浓缩起来就是一部“甜蜜史”。西瓜、蜜柚、猕猴桃……秉承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专”的发展理念,不断进行品种改良,一步步将水果产业发展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摘的那棵琯溪蜜柚,树龄还不到18岁,而菖蒲塘村发展水果产业,最早却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
“菖蒲塘过去虽穷,我们靠山吃山,种植水果,一步步发展起来。”说起菖蒲塘村发展历史,今年69岁的王安全仍然如数家珍、感受深刻。
王安全是菖蒲塘村原党支部书记,也是该村产业发展的领军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菖蒲塘村是一个典型的干旱村和贫困村,受自然条件限制,村民们仅靠种植水稻、玉米维持生计,生活十分的拮据。
“有女莫嫁菖蒲塘,家里只有烂箩筐。”曾是菖蒲塘村贫穷的写照。
为摘掉“穷帽子”,王安全、丁青青等党员村干带头走出村子,学习技术、考察市场、带头发展,率先在凤凰县发展水果产业:1982年种植西瓜,1985年种植蜜柚,1988年种植椪柑,1995年种植猕猴桃……
菖蒲塘村水果产业的名气,也随着时间的发酵,声名远播。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视察后,为村里的发展指引方向,注入动力,提振信心,更加坚定菖蒲塘人民发展水果产业的决心。
如今,菖蒲塘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种植大村和全县优质水果引种、示范、推广、服务基地。
目前,菖蒲塘村特色水果种植面积5844亩,总产值突破3000余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121元增至2019年的23419元。仅2014年—2019年,全村共有109户357人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随着“农教授”和“土专家”的增多,菖蒲塘成功实现“卖果子”到“卖技术”的华丽转型。
发展靠科技
技术输出成为致富新路
农业的发展需要靠科技创新,水果产业的发展,同样也需要靠科技创新。
带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菖蒲塘村的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打破旧常规,依靠科技,将水果产业做大做优。
在省内一大批科技专家的指导带领下,菖蒲塘村一批科技示范户和“土专家”的迅速成长。目前,全村有省级科技示范户2户、州级科技示范户1户、县级科技示范户10户,中级农技师21人、初级农技师48人。
随着水果产业的不断发展,菖蒲塘村已不满足于纯粹的引进科技,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现科技创新。
通过多年反复试种,优中选优,村里老一代技术能人,丁青青与省农科院合作研发的“创新一号”猕猴桃寿命长、虫害少、口感好、价格高,解决了果农的担忧。
随着“农教授”和“土专家”的增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不少科技对外输出,菖蒲塘成功实现“卖果子”到“卖技术”的华丽转型。
目前,菖蒲塘村成立了以王安全、田顺新和丁青青为代表的专家小组,在负责指导本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肩负起了全镇,乃至周边乡镇和全县的产业发展指导工作。专家小组还积极探索育苗、嫁接等技术,发展育苗产业,年育苗达540多万株,年创收1020余万元。
特别是村里的女子嫁接队,更是成为了菖蒲塘村实现科技输出的一张靓丽名片,她们从最初16人发展到现在247人,凭借高超的苗木嫁接技艺,常年奔忙于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地,年创收800多万元,成为村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力量。
六年过去了,经历过风霜雨露的琯溪蜜柚如今长得更加茂盛。而菖蒲塘村也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菖蒲塘人走上了以产业兴旺带动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朱丽萍
编辑:胡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