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地颂歌》,即将首演。这部以扶贫路上涌现出的真实人物和典型事例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的文艺作品,用真情实感的演绎打动人心。你可知,绚烂舞台、光影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件件发生在你我身边、却鲜为人知的故事?9月16日起,红网时刻记者深入挖掘剧情背后的故事,为你讲述他们的感动。
贫穷使十八洞村的青壮年,不得不走向大山外面,留下老幼。
红网时刻记者 袁思蕾 夏君香 胡邦建 摄影 张必闻 长沙报道
《大地颂歌》由序曲、6幕剧和尾声组成,《风起十八洞》是其中的第一幕,它讲述了扶贫干部龙队长来到十八洞村后,如何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故事。
凝聚人心、激发斗志,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是许多扶贫干部刚开始进村入驻时,面对当地村民不理解、甚至嘲弄的情况下,必须要拿出的办法和魄力。
展现扶贫工作初始面貌 反映贫苦乡村普遍问题
《大地颂歌》中由谷智鑫饰演的龙队长,是以三任驻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石登高、麻辉煌为代表所创造的全国广大扶贫工作者的艺术形象。
龙秀林是十八洞村首任扶贫工作队队长,2014年初,他作为由花垣县委派出的扶贫工作队中的一员,来到了合并不久的十八洞村。
刚来到村里的龙秀林,面对的是“村子合了,人心不合”的难题。这正如《大地颂歌》第一幕中,龙队长一出场,即面对年轻劳动力纷纷“逃离”穷苦家乡、许多村民片面理解“精准扶贫”的尴尬局面。
《大地颂歌》彩排剧照。
“我发现,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 《大地颂歌》编剧、作词冯必烈在接受红网时刻记者独家专访时说,他在创作《大地颂歌》这个剧本前,去过包括十八洞村、夯卡村在内的全国不少贫困村采风,在这个过程中,他对扶贫队进驻前后,当地村民、扶贫干部的心理状态有了深入的了解。
“没有人想背井离乡。”冯必烈说,在全国许多贫困地区,当地资源贫瘠、没有产业,因为贫穷,这里的人们要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这是当地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的一种改善家庭收入的方法。
然而,当得知“精准扶贫”的春风吹来,扶贫队进村了,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立马辞掉了工作赶回村里,因为他们觉得“要发钱了”。
精准扶贫不是给钱了事 要团结群众激发内生动力
“必须要从长远来考虑,不能是让数字好看了,仅仅从字面上‘解决’了贫困问题,就拍拍屁股走人。”龙秀林始终记着,习近平总书记嘱咐过,十八洞村脱贫“不能搞特殊化”,不仅要自身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于是,龙秀林把团结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当成首要工作目标。他和村干部明白,十八洞村要脱贫,关键是换掉“等靠要”的脑子,让村民有依靠自己致富的能力。
《大地颂歌》彩排剧照。
在这样的工作思路指引下,十八洞村开始了自我改革。开道德讲堂,树致富榜样,实行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几招下来,人心齐了,好做事了。在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带动下,宽敞的道路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闭塞已久的十八洞村敞开了大门,摆脱贫困的意志在村民心中开始扎根。
“要告别往昔,就要拼上全力,凿向那贫穷,争一口气”,《大地颂歌》中,演员们在舞台上这样唱着,现实中,龙秀林们带领人们这样做着,贫苦乡村的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夏君香 胡邦建 张必闻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