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建业参加永定区沅古坪镇纪念建党99周年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大会。
“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用这句诗词来形容已经退休二十年的张家界永定区沅古坪镇文化站原站长龚建业最恰当不过。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始终秉承着一颗热爱家乡的拳拳之心,致力于永定区沅古坪镇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发挥着他全部的光和热。
“非遗文化瑰宝要一代代传下去”
将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
说起龚建业,沅古坪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百姓们都知道红星村里住着一个省级劳模,80岁了还闲不住。2000年,龚建业从镇文化站退休,按理说,他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终于可以卸下担子、安度晚年,可钻研了几十年的非遗文化哪能说放下就放下,他的心里始终怀揣着一个大梦想,那就是带领家乡的非遗文化走出张家界,走向更大的舞台。
怀揣着这个梦想,刚退休没几天的龚建业便在沅古坪的集镇上租了房,组织起了高花灯、忠节灯、三句半等非遗文化传承表演队伍。演出需要道具、服装,他就摆摊写对联、做匾额筹集资金;队伍节目陈旧,他就挑灯整理编排,自编自导了几十个高质量的节目。2008年5月,在他的带领下,非遗高花灯演出队伍走出了山坳坳,受邀到香港参加演出,一举荣获了忠节灯、高花灯、现场剪纸、咏诗、书法五项金奖。如今,龚建业组织的文艺队伍已经走向大江南北,他构想的非遗文化传承蓝图正在一步步实现。
“我要当好历史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沅古坪镇的传统文化节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要记住自己文化的根、历史的源,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继续记录下去。”退休后的龚建业,心中奋斗的火焰始终未曾熄灭过,反而越烧越旺。为了将本土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记载下来,龚建业的脚步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为了挖掘湘西土家族的历史,他花了两年时间探访写下205篇相关文章,其中185篇收录在了全国《古籍名目登录》中,荣获“挖掘特等奖”。2013年,他撰写了83万字的《悬古遗风》,详细记载了沅古坪地区的山水风光、历史古迹、文化艺术、民俗礼仪等等,被老百姓尊称为“沅古坪的司马迁”。2019年,他将六十余年来整理记录4000余首沅古坪地区民歌编撰成册。今年他撰写的《红色记忆》即将出版,书籍中详细记载了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沅古坪地区的路线遗址和感人故事,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搜集整理了珍贵的史料。
“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龚建业说:“寒冷时,党员应是一团火,暴雨中党员应是一把伞,干旱时党员应是一场及时雨,狂风中党员应是避风港。”他是这么说的,同样也是这么做的。作为一名老党员,龚建业总是第一时间伸出自己的双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完全忘却了自己也已经到了古稀之年。
一次他去人民医院治眼疾偶遇了一起车祸,伤者左腿骨折血流不止,他毅然将治眼疾的1100元钱全部捐给了伤者。旁人不解地说:“又不是亲人,八竿子不沾边”。他说:“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党员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与我是否亲疏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只是他日常生活的一个小小缩影,龚建业家里的柜子里还放了很多“珍宝”,有被救起的落水者的来信,有他资助完成学业的孩子汇报工作近况的信笺,有他十九年如一日赡养的两位孤老的生活照……每每看到这些,他的心里满是满足和欣慰。
“古梅无他求,点红暖人间。”龚建业因眼疾而有些浑浊的眼睛里却依然透漏着刚毅,因病痛不太利索的腿脚依然迈得格外坚定,这个耄耋老人内心淡如水而又炙热如火,用勇气和信念描绘了退休干部、老党员不变的底色。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何韵怡 邓中亚
编辑:王洁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