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记者在扶贫一线丨彭海波:一个喜欢“软磨硬泡”的扶贫干部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编辑:马丽红 2020-10-17 10:11:37
时刻新闻
—分享—

22.jpg

右排中间者为彭海波。

微信图片_20201016214600.jpg

湴里村的一家扶贫车间里,村民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

红网时刻记者 张兴诚 娄底报道

“记者在扶贫一线”系列,今天来认识一位村官,涟源市荷塘镇湴里村第一书记彭海波。

“没有产业支撑的农村怎么脱贫?”带着这个问题,彭海波在湴里村一呆就是4年。

湴里村曾是远近有名的信访村,少数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彭海波一心发展产业的背后,受过委屈,想过放弃但最终是坚持。

村民告诉记者,曾经的湴里村,传统产业单一不成规模,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是个典型的“落后村”。

2016年10月,彭海波响应组织号召参加扶贫工作,成了湴里村的“第一书记”,那一年,彭海波39岁,满头黑发,湴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73户605人。他深入每家每户,摸排村情,阐明发展产业的可行性和相关政策,可是进村没多久,彭海波的热情就被泼了“冷水”。

“几亩薄土地,还能种出黄金来?”

“发展产业,钱在哪里?你们垫钱啊!”

“种下去,明年能赚钱还差不多。”

……

彭海波上门动员村民参加土地流转,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社一企”“一户一项目”,听到最多的是“瞎搞”两个字。面对村民的“冷嘲热讽”,彭海波没有打退堂鼓,而是继续“磨嘴皮子”,争取村民的信任。

村民对扶贫政策有误解,他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跟他们“软磨”;为了让群众看到实际效果,他精心组织村“两委”因地制宜招商引资;为了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他就千方百计硬挤时间,“泡进”相关产业扶贫政策里刻苦钻研,几年下来,彭海波成了村里“喜欢软磨硬泡”的人。但一桩桩实事之后,这个“软磨硬泡”的第一书记,走进了当地群众心里。

大家对他的称呼变成了“彭老弟”“海波哥”,产业发展赚了钱,“上访村”成了和谐村,房子越修越漂亮,马路也越来越宽敞。

微信图片_20201016203638.jpg

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肖俊谋正在自己的葡萄基地忙碌着。

从引进涟源市金臻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流转村属集体茶林300亩,发展柑桔产业;到引进涟源市双应惠农业公司,投入资金一百万,发展肉鹅养殖产业;再到引导君德环保有限公司的制鞋车间转行,与荷塘世标科技公司合作,进行艾草加工,让村民家门口创业…… 几年下来,经过彭海波与众多村干部、村民共同努力,2019年,湴里村顺利脱贫“摘帽”,产业发展已步入“快车道”。

全村劳动力1500余人,常年在家的劳动力600多人。在一处葡萄种植基地,27岁村民肖俊谋正在和前来采摘葡萄的游客交易,“种葡萄一年纯收入8万多,在家里一样赚大钱。”肖俊谋告诉记者,贫困户在基地做事,忙的时候一个月也有3000多元工资。家门口赚钱,这也是很多湴里村人的心声。

在湴里村党支部书记肖广林看来,这几年湴里村的产业发展,端牢了贫困户就业“饭碗”,为当下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打下了扎实基础。

“湴里村是个合并村,村民习惯了传统农耕生活。如果没有点耐心,产业根本做不起来。”如今,4年驻村帮扶过去了,当初那个年轻帅哥彭海波,才40岁出头的他,已经满头白发。错过了太多相妻教子、温馨陪伴的瞬间,但却用汗水浇开产业扶贫之花,见证了湴里村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每一个时间节点。

彭海波告诉记者,他希望在自己结束驻村回城之时,湴里村的产业发展,不但能够带动百姓增收,还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编辑:马丽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10/17/849117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