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们看望留守儿童和老人。
红网时刻 记者 黄刚 通讯员 万菲 津市报道
在常德津市“三本存折”做法广为人知,“法治夜谈”成为了村民们最期待的村级活动,科技服务队让种植户有了依靠,“微爸微妈”成为了每个留守儿童心中的一道光……一处处文明实践站所竖立津市大地,一个个“红马甲”活跃在大街小巷,他们用朴素真挚的实际行动,温暖着社会传递着爱心。
2018年来,津市市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实际,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广泛组织力量,有效调配资源,以系统化思维整体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省级、国家试点,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津市样板”。
“我们注重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建设阵地、吸纳本土乡贤、产业大户、理论和文艺工作者等组建志愿者,坚持一镇一品、一村一特色,培育出了一系列极富乡村特色的实践活动,真正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群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津市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徐兴宇在接受红网时刻新闻采访时说到。
“三本存折”用爱心搭建互帮互助桥梁
爱心存折成为了青苗社区的“通行证”。
刚参加完志愿服务活动后,志愿者重新存上了积分。
在常德津市毛里湖镇,有一个叫青苗社区的明星村。它2018年被评为湖南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2019年被评为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景点。
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拿出一两本“存折”,据了解,青苗社区目前在家的共有500多户,其中拥有“爱心存折”的就达到了378户。
“这里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风气良好,与‘三本存折’带来的‘德治’力量密切分不开。”社区干部雷朝霞告诉记者。
“我一早上看群里消息,他们家里的鸡笼坏了,我就报名过来了。”刚刚在村民鲁汪家忙完的志愿者彭胚元告诉记者。今天上午一共当志愿者4小时,他今天将获得4个积分。
原来所谓的“三本存折”,第一本是“红色存折”,通过建立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制度,引导党员来推动乡村建设。第二本是“绿色存折”,即鼓励居民利用政府统一配置的“三桶一筐”分类垃圾,开展“小手拉大手”“环保小达人”等系列活动,评选出最美家庭等等。农户可将垃圾兑换成相应的积分,凭此到“绿色银行”换购日用品或兑换现金,提高社区居民环保意识。第三本是“爱心存折”。以志愿服务1小时积1分的规则,“日积小善,终成大德”。
“这三本存折,有效破解了乡村治理中法律手段太硬、说服教育太软、行政措施太难等长期存在的难题。同时,也激发了农村传统文化的活力,形成良好的村风民俗,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主题在乡村文明创建与评议的小活动中落地生根。”津市市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法治夜谈”成了百姓期盼的欢乐课堂
法治夜谈现场互动。
学生参观白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看到了身边的“好人”。
11月27日晚上,津市市白衣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灯光通明,一场民典法的宣传讨论会在这里举行,一场特别的“法治夜话”拉开了序幕,为乡村们扫除法律疑问。
“毕美女,如果离婚了,我回老家还有田地不?”“你回来,田地村里包了。”来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法律服务志愿者毕文钰用幽默的话语引得村民们笑声不断,气氛轻松又愉悦。志愿者们将高深的法律知识转化为老百姓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及时给农村群众注入法律营养。
长久坚持,惠及百姓齐称赞。两年多时间,“法治夜话”活动硕果累累,共组织开展“法治夜话”200余场,在群众中开展法治微宣讲168次,为群众解答涉及土地承包、婚姻家庭、交通安全以及侵权责任等多方面的法律咨询3000多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60余件,协助基层组织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0多件,同时,通过“法治夜话”活动,培训农村法律明白人900多人,对全市农村《村规民约》进行了合法性审查,并赠送了大量的法律书籍充实农家书屋。
延伸触角,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多次“法治夜话”活动将法律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法治夜话”这个普法活动已经成长为代表性的普法品牌,成为惠及全市城乡群众的法律服务招牌。
“科技下乡”帮了百姓大胆致富的口袋
汤光荣组织为蜜柚铺上无纺布防寒。
汤光荣查看今年的蜜柚情况。
“水蜜柚再过1个月,就可以上市了。现在天寒地冻,气温还在下降,我们这就准备给果树铺上无纺布,做防冻措施。”11月27日下午,天气骤变,白衣庵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产业帮扶志愿服务队已经来到了蜜柚园里,准备做防冻措施。
鲁平是当地最早种植蜜柚的大户,这些年,通过引进栽种水蜜柚,年收入20万元以上。实践站招募志愿者组建服务队时,鲁平也是第一时间报名,成为其中一员,积极传授乡亲们蜜柚培管技术。村里800亩集体山地也开发出来,发展水蜜柚产业。
“今年开始大量挂果,一个柚子可卖20多元,收益可观。现在就是要做好这个防冻措施,确保口感到位。”作为白衣镇产业帮扶志愿服务队队长的汤光荣,几乎是天天泡在蜜柚地里。
“我这个种植技术和知识,存在我一个人的肚子里,没起多大的作用,现在一齐分享给群众,让群众跟着种,大家都受益都赚钱。”汤光荣笑着告诉记者。
目前,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人数已达6.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3.2%。他们在疫情防控、防汛抗灾、退捕禁捕等活动中担当作为,近年来开展志愿活动1100多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570个,也正是这样一支支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队,津市的志愿服务味道也越来越浓。
“微爸微妈”了了留守儿童的美丽心愿
“微爸微妈”陪刘珈玮过生日。
“微爸微妈,谢谢你们,这是我第一次吃到蛋糕。”这是在志愿者朱德文准备走的时候,今年刚满10岁的津市襄阳街道留守儿童刘珈玮偷偷地告诉他的话。而这句话,也成为了朱德文最暖心的话语之一。
原来,在今年暑假期间,刘珈玮在一次活动中,透露了自己的小心愿,希望自己生日能够吃一次蛋糕,希望自己长大了要给奶奶买几件新衣服。儿时天真的话语,被志愿者们记在了心里。前不久,志愿者们带着蛋糕和刘珈玮一起度过了10岁生日,11月27日,志愿者们又带着另一个心愿,悄悄来到了王珈玮的家中。“这是我们跟你买的画笔,这是给奶奶买的新衣服。”接过爱心的礼物,刘珈玮感动得红了眼眶。
刘珈玮从小就跟着奶奶一起长大,父亲已经七年没有回来了,一直没有联系,母亲也出走了,现在奶奶身体检查出患有心脏病等多种疾病,家庭条件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
在了解了情况之后,朱德文主动当起了刘珈玮的“微爸”,而这一结亲,就是5年。“我们提出‘微爸微妈’的志愿服务活动,就是希望通过我们志愿者帮助身边的人,让孩子们的笑脸永远灿烂。”朱德文告诉记者。
2014年初,朱德文倡导的襄阳街街道志愿者协会和志愿者服务工作站挂牌成立,明确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失独家庭、抗战老兵等社会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2015年9月,“爱心幸福园”成立,一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五保”户和“三无”人员在这里得到照顾和供养;2015年,朱德文获第六届“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2016年10月,襄阳街党员活动中心办起周末学校,留守儿童在这里与志愿者一起学习、唱歌、跳舞、运动,欢度周末。
目前,仅襄阳街志愿者协会成员已经达到400多个,涉及各行各业,有企业老板,有民工;有津市本地人,也有外地人;有生活富裕者,也有孤寡老人自身群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乐于帮助他人。
津市文明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整合公共服务阵地、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高质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如今的津市,已连续16年保持湖南省平安县市区称号,群众满意度测评稳居全省前列,正着力创建全国第一个无黄赌毒、无网络电信诈骗、无防盗网的新“三无”城市。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黄 刚 万菲
编辑:黄刚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