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涟源:教育帮扶为贫困家庭走向富裕注入新希望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编辑:肖拓 2020-12-29 19:48:46
时刻新闻
—分享—

下载.jpg

涟源市委书记谢学龙(左二),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杰(右二)等领导在市工贸中专、涟源一中对教育工作进行调研。

红网时刻记者 张兴诚 通讯员 刘再丽 廖鹤松 涟源报道

“干妈妈很忙,但她会经常发微信、来电话关心我们,我要以‘干妈妈’为榜样。”

说这句话的涟源姑娘何惠婷目前就读于娄底幼儿师范学校,而她口中的“干妈妈”正是涟源市委书记谢学龙。

2016年,当涟源市委书记谢学龙走进这个由兄妹俩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特殊家庭“劝学”时,哥哥何韬已经辍学。从那时起,谢学龙便成了兄妹俩的“干妈妈”。如今,四年过去,在“干妈妈”的鼓励和资助下,哥哥何韬走进了军营,妹妹何惠婷则即将在一年后走上梦想中的讲台。

这只是涟源“劝学”活动的一个缩影。

在涟源,各级领导、党员干部,纷纷纷加入劝学队伍,将一个个辍学的孩子拉回学校。这其中,既有非贫困户家的孩子,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孩子。

对于后者而言,回到学校上学读书有着非一般的意义。因为,教育的欠缺正是很多贫困群众陷入贫困难以挣脱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贫困在代际间传递的重要原因,而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学上无疑为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注入了新的希望。

于前者而言,回到学校读书的意义同样不容小觑。因为,正如上面所说,贫困与受教育程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受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连义务教育都无法完成的人,即使现在不被贫困所扰,未来陷入贫困或相对贫困的可能性仍然比其他人要更大一些。

很显然,涟源花这么大的力气“劝学”,所指向的既是当下的贫困,也是未来可能潜在的贫困,指向的是未来的百年大计。

这是涟源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努力,并且是诸多努力举措中的一部分。

在教育扶贫问题上,涟源可谓使劲了浑身解数,想尽了各种办法,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中心,结合教育扶贫新形势新要求,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政治任务和头号工程,确保应学尽学,确保应助尽助,高标准推动突出问题清零,巩固“义务教育有保障”成果。

通过建立“‘三帮一’控辍保学台账”线上平台,涟源控辍保学动态调度机制和联防联保机制到进一步以完善;通过抓好开学前的关键时段,抓好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等重点人群,失学风险做到了逐一排查;通过建立教育、残联的数据动态共享机制,切实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通过压实从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到乡镇党委政府,再到各村、各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劝返”责任,涟源实现了因贫辍学率“0”的目标。

在帮扶问题上,涟源更是做到了应帮尽帮、应助尽助:通过政策保障,确保资助举措落实起来“不走样”;通过狠抓宣传,确保教育资助政策被千家万户所知悉;利用大数据作支撑,确保资助对象不遗漏;疫情期间则通过送资料上门、送教上门、开展线上教学手机流量帮扶行动等,确保贫困学生线上学习无忧。

于涟源而言,一系列教育扶贫举措所产生的影响,显然不止于让贫困学子得以读书无忧,其更大的影响在于对当地社会重视教育观念的重塑,在于对当地社会重视教育氛围的营造。

实际上,尽己所能帮助贫困学子已经成了涟源人民的共识。

比如,全国道德模范肖光盛多年来共募集资金800多万元,帮贫助困1100多名学子,年过九旬仍然奔走在爱心助学的路上;2014年以来,涟源市关工委、市总工会、团市委,以及涟源17个助学奖学基金会和各镇村累计捐资助学超过3.2亿元。

教育帮扶的氛围一旦形成,重视教育的理念一旦强化,便会拥有自己的生命力,在整个社会蔓延,在代际间传承。由此受益的不仅是贫困学子,更是千千万万的学生,乃至催生的创造力,则如长江之浪、大海之波涛一般,将不断推动经济社会走向更加繁荣富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12/29/879956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