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名师风范丨 刘红荣:弘扬工匠精神 坚持科研育人

来源:红网 作者:潘锦 朱丽萍 编辑:胡冲 2021-01-17 21:09:54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着力打造学校品牌,塑造新时代创新发展形象,助力“双一流”大学建设,深入做好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红网时刻开辟【名师风范】栏目,以点带面,展示湖南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成果。

217AA1BCD3478CAC952189B765C_87BC3036_BF6E.jpg

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刘红荣。

红网时刻记者 潘锦 摄影 朱丽萍 长沙报道

病毒能够引起诸多疾病,威胁人类健康,但病毒又可作为疫苗和基因治疗的载体应用于疾病治疗和预防。刘红荣就是病毒结构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作为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红荣长期致力于电子显微学相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在基于冷冻电镜的病毒三维重构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成果。他与合作者一起首次提出的冷冻电镜对称失配三维重构方法,第一次解析了二十面体病毒内部非对称的基因组及相关蛋白结构,为认识病毒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国际上激发了多个实验室的跟进研究。

“我所从事的研究属于基础研究,出成果既需要漫漫求索的时间,也需要坚守冷板凳的信念。”刘红荣说,幸运的是,湖南师范大学给了他充分的支持与信任,将他纳入‘世承人才计划’,让他能够心无旁骛专心科研与教学。

2011年9月,刘红荣留学归来,进入湖南师范大学工作。“不浮躁,不赶时髦,沉下心来做研究”,刘红荣常与师生们以此共勉。

中学开始,刘红荣就对物理产生了强烈兴趣,到大学进入物理系学习,后来又到国外做了几年博士后研究工作。

不论是他的物理学背景,还是他的交叉学科工作,都属于基础研究的领域,都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在基础学科的研究上坚守。刘红荣没有放弃自己的初心,抵制住诱惑与干扰,在学术与科研的路上孜孜以求。

多年来,刘红荣在Science、PNAS、Nature Commun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nce 3篇,相关成果被同行誉为“里程碑式发现”“当代电子显微学的代表作”等。他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1项。

他提出的基于球谐函数的系列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方法,构建了从头开始的重构软件平台,解析了人类腺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水生呼肠孤病毒、噬菌体等系列病毒近原子分辨三维结构,构建了这些病毒异常复杂的原子结构模型。

科研之余,刘红荣倾力投入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在物理学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协同创新中心及学院人才建设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为凝聚态物理方向的带头人,从组建研究团队,整合研究方向,搭建设备平台,召集学术会议,扩大学科影响,刘红荣一直很忙。他还先后担任了本科生班导师、世承班第一批导师、“周光召班”项目导师,已培养博士5名、硕士10名。

“教学方面,我们坚持科研育人,这样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科技前沿的东西。”刘红荣说,科研要有工匠精神,坚持某一个方向,做到极致,做到最好。

在刘红荣看来,湖南师范大学物理学科近年来学科方向越来越宽广,强调更多学科的交叉,特别是在用物理学的方法解读病毒结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成果,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入校近10年,刘红荣坦言,他个人的成长和科研的进步,得到了湖南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学校领导常说的“要让来师大的人,来了之后不后悔”这句话,非常实在,让人印象深刻。学校非常尊重科研创新的规律,不会给人太大压力,让大家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和科研氛围。

来源:红网

作者:潘锦 朱丽萍

编辑:胡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1/01/17/889886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