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海拾贝 | 《扶贫志》有声连载:从第一座桥到第六座桥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郑玉焓 编辑:马丽红 2021-03-16 16:37:39
时刻新闻
—分享—

大图新闻.jpg

大家好,我是子语,欢迎收听《书海拾贝》有声连载栏目。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图书,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家卢一萍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扶贫志》。

这本书从“精准扶贫”首倡地出发,以人为志,记录了在脱贫攻坚战中,从“首倡”到“决胜”的万千细节,聚焦了20多名大湘西扶贫亲历者,他们有血有肉的悲欢故事。

接下来一周多的时间里,我们将分8期,连载这本书中的其中一个篇章:《老兵永不死》。这个篇章讲述的正是常德市石门县薛家村原名誉村长王新法千里扶贫的动人事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翻开《扶贫志》这本图书,走近这位用生命践行诺言的扶贫“战士”——王新法。

共读第1天 第1期

老兵永不死1

我跟我爱人李刚第一次见王大哥,是在石家庄。大家对他的印象,是觉得他有点儿另类。他那个时候还背着一个帆布挎包,包上有毛主席的像,有“为人民服务”5个字。见面之后我跟我爱人说,王大哥还挺奇葩的,这个时代了,还那个样儿。我觉得这个60岁的人有点儿老派,不是这个时代的人。

后来跟王大哥的爱人孙景华嫂子交谈——孙嫂子也当过兵,她讲了她家老王做的事,有一件事印象特别深刻,说在兰州的时候,他有天看到一位女士骑着自行车在前面走,那位女士穿的裙子很漂亮,他想给孙景华也买一件,但不知道人家在哪里买的,就追了上去。那女的不知道一个当兵的为什么追她,还喊她停下,很害怕,骑着车飞跑。她跑得快,王大哥追得快。追了好远,那女的把车停了,问他想干什么。他说我是个当兵的,你怕啥嘛,我就是想问问你穿的裙子是在哪里买的,我想给我爱人也买一件。那女的忍不住笑了,告诉了他地方,他就去给嫂子买了一件。

大家熟了以后,经常在一起聊天。

王大哥的话不多,席间很严肃,眉头拧着,总在想问题。从他偶尔讲出来的话语中,就感觉这个人太干净了,一辈子历经沧桑,却没有受过什么污染,社会上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一点痕迹。

交往多了,战友们就讲了王大哥的人生遭遇,才知道他身上充满了传奇。

王大哥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老兵,你跟他在一起,会觉得他还是个军人。就说他蒙冤这个事吧,24年,但他似乎从来没有怨恨过谁。他讲狱中那些痛苦的事,像在讲别人的故事,不会让你觉得他在受难。他说过一个细节,当时他们在狱中无聊,没什么事儿干,就蹲在那里数蚂蚁,大家就看那个蚂蚁成队过去,成队过来,就盯着蚂蚁,一遍一遍地数。

很长时间里,我虽然常常被王大哥感动,但还是没能理解他。后来,我是通过一件小事理解他的。

那是2016年,王大哥被评为“感动常德十大新闻人物”,12月26日,我们和他一起到常德参加了颁奖会,领了2000元奖金。当时他们战友团队有一个叫刘大毛的,给他捐了一辆长城SUV,烧柴油的,所以他办事儿都是开着这个车。我们那天也是开着这个车去参会的。从常德回来的时候,他就问大家:你们说,这个钱我拿回去该怎么用?我因为晕车,坐在副驾驶位置上,也没怎么想,还挺兴奋,就说:王大哥,这点钱能做什么?就拿来做咱们这回出来的差旅费、住宿费、生活费得了。

他听了也没吱声。过了一会儿,他说:我想了,今天的荣誉也不是我自己的,还是薛家村这些老党员、老支书给予的,春节快到了,咱们作为慰问金,把这个钱发放给他们;再一个,到了石门,咱们买点福字、窗花、瓜子、花生、糖,把他们都叫到指挥部来,我们也开个小茶话会,在部队的时候,不是经常开茶话会吗,也算慰问他们。

我一听,顿时觉得惭愧不已。我在这之前,经常对自己说,我谢淼还可以的,我一个高干家庭出身的孩子,又是一个女人,能跑到这么偏僻的一个穷村子里来扶贫,为当地的乡亲做事,我爸我妈的在天之灵要是知道了,肯定会为我感到骄傲的。但就这件事情,一下让我觉得,我跟王大哥的距离,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回到薛家村,得知“名誉村长”载誉而归,没有通知的人也参加茶话会来了。每人发100元,那2000元哪里够?王大哥自己又拿出了2800元,发放的时候,还是不够,他就问:谢淼妹子,你身上装着现钱没有?我掏了:身上就200元。那也借给我。他把那200元也发掉了。

后湾的老百姓隔河而居,一下大雨,两边的人就无法来往。孩子们上学只能等河水消退,或者请挖掘机司机来,将孩子们放到挖斗上,运过河。多年来,一直如此。王新法看到这个事以后,就决定修座桥。但他只答应出材料,钢筋、水泥、河沙等修桥材料,老百姓要出义务工。他这样做是为了凝聚民心,还有就是,老百姓自己出力了,就会知道珍惜、爱护。

这是他修的第一座桥。开始并没有人愿意出工,既然是义务工,他就不能强迫别人来做。王新法每天早晨6时,就背着工具,进到那个河道,开始干活了。周边的老百姓看到后,开始是一个人来跟他一起干,然后是两个,五个,十个,三十个,最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了。这座桥只用了12天时间就建好了。

这座桥修得很结实。2019年6月20日,石门县南北镇下过一次十年不遇的暴雨,山洪咆哮,河水陡涨。周围的乡亲都在担心那座桥肯定保不住了,暴雨稍缓,便都向那座桥跑去。桥安然无恙,经受住了洪水的冲击。修这座桥时,王新法住在村民白芳梅家。暴雨来袭时,他已经去世了。白芳梅一直守望着那座桥,她快70岁了。她在大雨中给谢淼打电话,特别激动,在电话里喊:“谢参谋,‘名誉村长’修的桥没有冲走,没有冲毁,一点儿都没冲坏,你放心!”

实际上谢淼也理解,白芳梅那天为什么给她打那个电话,为什么情绪那么激动,因为她认为,只要那座桥在,她每天看着它,经常在上面走,就觉得王新法还在他们身边,还一直活在那里。在他们心目中,那座桥成了王新法的化身,那座桥无疑也是王新法铸就的一座丰碑。

谢淼说起王新法,总是难以抑制住自己的泪水……

王大哥在薛家村只有短短4年时间,这里的乡亲为什么对他这么热爱?老百姓是纯朴的,很多东西他们虽然不会用漂亮的语言说出来,但会用实际的行动和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出来。是非曲直,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白大姐当时为什么那么激动?就是因为王大哥把自己的钱拿出六七十万,在薛家村修“山河圆”、修路、架桥,这些都是惠民的,也是为老百姓的子子孙孙造福的事。

为什么他走了以后,会有万人相送?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踩着淤泥,走上几个小时山路,爬上高高的六塔山去送他最后一程?照片里、视频里都看得到,很多人都跪下了,好些人的年龄都很大了。当时很震撼。他是2月23日去世的,26日上的“山河圆”。我当时坐在灵车上,车一爬上“山河圆”,到处都是哭声,跪倒了一大片。

长辈亡故,晚辈才会下跪的。薛家村所有人都把他当作了自己最敬重的人。

有的人现在都不相信,很多人到了薛家村都会问,会有这样的事吗?我说,你看了他住的地方,看了他为老百姓修的路,架的桥,上“山河圆”看了安葬在那儿的71名烈士的墓,你们就理解了。

他每个月退休金4080元,去世的时候,兜里现金只有700多元,存折上也就1000来元,他每个月都是“月光族”,钱都拿来接济这个,接济那个,干这事,干那事。他当时的钱都用来修第六座桥了。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对王大哥的误解还挺多的。比如我们出差的时候,在路上想买水果吃。像我一买就是两三斤、四五斤,你知道他怎么买吗?他问你吃几个。你吃两个,他吃一个,他自己还不吃,就会去买三个水果。那个时候我觉得他真抠门,我就说他是葛朗台。但是有一次,遇到一个老大妈,用背篼背了四五个柚子,很大,挺沉的,看起来很吃力,他就问人家多少钱能卖;老大妈说,那是自家树上的,不值钱,给十块钱就行了。

他说:这样吧,给你二十块钱,我都拿走。我就说:王大哥,好吃不好吃还不知道,你就都买了。他说肯定好吃。没想拿回来后,又酸又涩,几乎没法吃。他说:我知道,这是本地的土柚子,没有改良过的,但柚子的香味很浓嘛。

王新法在薛家村的短短4年时间里,给村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在来薛家村之前,王新法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过往?我们下期为您一一讲述。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我在星城长沙陪您一起读书,我们下期再见。


作家卢一萍_副本_副本.jpg

作者:卢一萍,1972年生,四川南江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16年退役。已出版长篇小说《白山》《激情王国》《我的绝代佳人》,长篇纪实文学《八千湘女上天山》《天堑》等二十余部。作品曾获第九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第三届中国报告文学大奖、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

来源:节选自图书《扶贫志》之“老兵永不死”篇章。

本文已由出版社授权推荐,如需转载请联系出版社。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郑玉焓

编辑:马丽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1/03/16/909526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