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发布首个野生蘑菇中毒风险地图 9地被列为高风险地区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彭笑予 2021-05-19 09:42:39
时刻新闻
—分享—

灰花纹鹅膏菌。组图/受访者提供

条盖盔孢伞。

裂皮鹅膏(小白毒鹅膏)。

肉褐鳞环柄菇。

5月13日,湘潭县发生一起2人误食橘黄裸伞中毒事件,中毒事件发生后,陈作红到现场采集标本。 资料图片

如果世上真有“瞬间变大”,那一定是在吃完毒蘑菇之后。

早就听说,云南毒蘑菇吃了可以致幻,昏昏沉沉看见“小人儿”要跟你斗地主。云南室友说,他奶奶吃菌子中毒了可以看见龙,叫他去厨房去抓龙。大家笑成憨憨。

毒素侵入大脑,中毒的人仿佛看了一场玄幻大片。相较之下,湖南菌子表现怎样? 

5月13日,在湘潭县发生了一起两人中毒事件。这起中毒事件的“肇事者”就是每年夏季开始活跃的毒蘑菇。中毒者在家门口采摘了橘黄裸伞,出现了神经精神型中毒表现。

湖南省有毒蘑菇种类有150余种,近年来引起中毒事件发生的常见毒蘑菇有36种,有的甚至致人死亡。每到雨水充沛的6至9月,这些“剧毒杀手”开始频频冒头。5月17日,湖南发布2016—2020年误食有毒野生蘑菇中毒风险分级地图,向市民发布警示:小心这些舌尖上的“杀手”。

长沙县等9地被列为高风险地区

为了更好地防范这些“剧毒杀手”,湖南首次发布2016—2020年误食有毒野生蘑菇中毒风险分级地图。

这张地图综合了2016年至2020年各地误食有毒野生蘑菇中毒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生场所类型,其中,长沙县、湘潭县、祁东县、祁阳市、零陵区、道县、新宁县、凤凰县、新晃侗族自治县等9个县(市、区)被列为野生蘑菇中毒高风险区。

根据湖南省疾控中心数据,误食野生蘑菇中毒是我省食物中毒事件中致死的最主要因素,野生蘑菇中毒病死率高,以2019年为例,2019年湖南发生503起中毒事件,其中218起是因毒蘑菇中毒,占比43.34%,位居第一;16人死亡,其中12人是食用毒蘑菇死亡,死亡人数也位居第一。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真菌研究室主任、教授陈作红研究毒蘑菇二十多年,他告诉记者,在国内,湖南属于蘑菇中毒高发区,仅次于云南,宣传提醒很有必要,“比如说宁乡,以前是蘑菇中毒的高发地区,但在广泛宣传警示下,中毒事件的发生在减少”。从数据来看,湖南2017年—2019年毒蘑菇中毒事件在逐年减少,2017年324起,2018年289起,2019年218起。

城市居民误食毒蘑菇在增多

没有被列为高风险地区的野生蘑菇不代表就可以随意采摘。陈作红告诉记者,一个值得警惕的趋势是:城市地区也有一些市民误食毒蘑菇。“2018年10月以来,城市居民采摘毒蘑菇中毒事件开始明显。”

肉褐鳞环柄菇就是常见的城市“杀手”,这种蘑菇往往生长在雪松树下,城市的小区、公园、学校、路边,常见的雪松成了肉褐鳞环柄菇优良的庇护所。菌盖直径3至6厘米,菌盖为肉褐色,与香菇有点类似。矮墩墩的小个子看起来似乎“人畜无害”,尤其是栖身于雪松树下,更像是“良家”食用菇了。

不仅外表具有欺骗性,中毒症状也具有迷惑性。肉褐鳞环柄菇含鹅膏毒素,误食后发病较慢,6至12小时后才会出现中毒症状。潜伏期过后,则会出现恶心、呕吐、剧烈腹痛、“霍乱型”腹泻等肠胃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含鹅膏毒素的蘑菇中毒会有一个假愈期,给人造成症状消失,近似康复的假象,很多人因此以为没事了选择出院,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等到假愈期过后,患者病情迅速恶化,严重者5至8天死亡。这是死亡率最高的类型。

陈作红表示,通过20多年的调查,发现湖南省有毒蘑菇种类有150余种,近年来引起中毒事件发生的常见毒蘑菇有36种,这些毒蘑菇在湖南境内都有分布,包括城市。“市民朋友们爱去的岳麓山、南郊公园等地,都有毒蘑菇。”

科普

一份“剧毒杀手”清单请查收

为了让市民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些“剧毒杀手”的真面目,5月18日,记者来到陈作红位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办公室。

陈作红研究毒蘑菇二十多年,每次得知哪里发生了毒蘑菇中毒事件,他都会亲自赶往中毒者摘采蘑菇的地方,收集毒蘑菇标本。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冰柜和好几个储存罐,里面放满了从各地收集的蘑菇标本。“二十多年来,我收集了5000多份蘑菇标本,湖南地区的毒蘑菇大概有150种。”

那么,湖南地区的毒蘑菇有哪些呢?来看看这份“杀手榜”。

急性肝损害型

中毒症状明显表现为四期。潜伏期(6至12小时):进食后无明显不适;急性胃肠炎期(6至48小时):潜伏期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假愈期(48至72小时):症状消失,近似康复,指标却在恶化;内脏器损害期:再次出现腹痛、血便、黄疸、肝脾大、肝衰等。

代表:灰花纹鹅膏、肉褐鳞环柄菇、条盖盔孢伞、裂皮鹅膏等。

灰花纹鹅膏与草鸡枞鹅膏长得十分相似,都是淡褐色的菌盖,白色的菌柄,“造型”看上去朴实无华,很容易被当作食用菇采摘。灰花纹鹅膏菌在湖南分布广泛,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的高温潮湿季节生长于石栎、刺栲等阔叶林中。

条盖盔孢伞,黄褐色,2至6厘米,常生于腐殖质或者腐木上;裂皮鹅膏(小白毒鹅膏),全身雪白,却是误食一两即可致人死命的“白莲花”。

横纹肌溶解型

发病潜伏期为10分钟至1小时,开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24小时后出现全身乏力,肌肉痉挛性疼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血尿或酱油色尿,生化指标表现为肌酸激酶急剧上升,高达数万至数十万单位以上,严重者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代表:亚稀褶红菇等。

亚稀褶红菇和可食用的稀褶红菇极为相似,菌盖直径6至12厘米,成熟后中部常下凹,呈漏斗状,菌盖表面浅灰色至煤灰黑色,成熟后常向上反卷。

急性肾衰竭型

潜伏期8至12小时,后出现呕吐、腹泻、腹痛,1至4天出现肝肾损害,如肝酶升高、少尿无尿等。

代表:假褐云斑鹅膏、欧式鹅膏等。

假褐云斑鹅膏菌盖6至15厘米,淡灰色、灰色至灰褐色,具深色纤丝状隐生花纹,常生于阔叶林或者针阔混交林中地上。欧式鹅膏菌盖4至8厘米,纯白色至米白色,边缘无沟纹,常生于阔叶林、针叶林或者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神经精神型

发病快,通常10至30分钟即可发病,表现为多涎、流泪、出汗、心动过缓、瞳孔缩小、视物模糊、腹痛、腹泻、呕吐等毒蕈碱症状或恶心、呕吐、运动性抑郁、共济失调、精神错乱、视觉畸变、头晕、兴奋等异恶唑中毒表现。

代表:近江粉褶蕈、小毒蝇鹅膏、球基鹅膏。

胃肠炎型

大多数在食用后15分钟至2小时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等胃肠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肌肉痉挛、循环障碍或电解质流失。

代表:大青褶伞、日本红菇。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彭笑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