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菁菁岁月,迤逦暖阳,春华秋实,时光飞逝。20年风雨兼程,20年砥砺前行,20年硕果累累,20年豪情满怀。在红网迎来20岁生日之时,红网员工和网友纷纷敲动键盘,讲述自己与红网的故事,或成长、或感动、或收获、或惊喜……
一转眼,红网二十年,我也步入不惑之年,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了和红网摸爬滚打的岁月里,曾经懵懂的少年,被红网“逼”成稳重且职业的媒体人。
你不变终将被抛弃
回望二十年的发展历程,红网执着追逐“转型”“破圈”,让红网人骨子里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自我革新”气质。
2001年,舒斌董事长放弃省委宣传部“铁饭碗”,在互联网大潮里乘风破浪;2006年,红网划转至湖南出版集团,大家躬身实干,三年成为“党网”;2009年,时任新闻中心主任刘建剑弃笔从“商”,执掌广告部,三年实现利润翻两番;2010年,时任总编室主任周珞参与县级分站建设,深入县市区一家家谈合作,2013年红网三级传播矩阵覆盖全省;2015年,红网尝试自主开发做“时刻新闻”客户端,到今天已经拥有16个平台。一步步,一幕幕,是拼搏,更是求索。
这种“求变”植根于每一个红网人心中。2010年,我从办公室轮岗到总编室从事外联工作。要从“嘴巴紧”变成“小喇叭”见人就熟,我一度很不适应,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时任总编室主任周珞不仅耐心指导我,还给予我充分的成长空间,在她的努力下,新闻中心给了我转稿权限,方便我跟各新闻媒体搭上“友谊的小船”。仅仅半年时间,我就跟各商业门户网站 BD(商务拓展)熟络起来,遇到紧急情况,人家下班也能帮着优先处理稿件需求,我们的一篇品牌活动稿各地兄弟网站转载也能有几十条。后来,在熟知双方“有什么”“要什么”的情况下,我们一点点努力,一家家公关,到2015年,合作费用也翻了四五番。
伴随着总编室的职能增加,我们又开始学习基础法律知识,学习知识产权保护,学习梳理防范版权风险。互联网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事物,一切重新学。
北京不相信眼泪
2016年初,舒董把我叫到办公室跟我讲:“中央网信办主办的《网络传播》杂志目前缺人,想借调我们网站的人去帮忙,泉森推荐了你,我觉得也合适,你去吧。”其实,杂志想从媒体借人的消息还是我出差北京、参加杂志沙龙活动“带”回来的。但当时,孩子刚上幼儿园,正是需要我亲自教育的时候,加之我打小未离家单独生活过,所以压根儿就没想去挂职。但当舒董亲自询问我时,“使命感”让我毫不犹豫,爽快地答应了。这种“使命感”来自我所熟悉的红网人的担当。当舒董让时任总编辑助理周珞打造“时刻新闻”客户端时,周珞立马全身心投入开发,短短几个月,客户端就测试上线了;当舒董说要与甘肃省合作建立分站时,时任总编室主任张泉森第一时间响应,“西出阳关”,留下一人奋战兰州的佳话。
2016年3月,我前往北京朝阳门大街190号《网络传播》杂志,时任杂志主编狄多华热情接待了我,任命我为杂志内容合作部主任,让副主编指导我,开展杂志对外合作,并协助做好“中国新闻网站传播力榜”相关工作。杂志是月刊,但开设了微信、微博新媒体平台,每天发稿。还创办了沙龙访谈,每月一期,还要完成交办的一些工作。工作量比较大,人手也紧张。时值杂志处于恢复出刊初期,编辑部部分同志是非新闻专业的,于是主编狄多华每天带着大家一起研究杂志主题,一起打磨稿件标题,一起参与采访写作、校对出刊和沙龙活动组织,编辑部小伙伴快速成长为多面手和复合型人才,能写能拍能剪辑。
起初,这种成年后突然被迫独立的孤独感和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疲惫感,让初来乍到的我泪洒多个北京春夜。但在狄老师、热心“婷妈”、开心果“沛沛”、知心大姐“花花”等杂志编辑部小伙伴的陪伴下,我快速适应和成长起来。我能采访来华韩国学者的善行义举,也能跟着央媒采访团“重走长征路”,跟各平台谈合作,也能更专业地参与沙龙选题、邀请、筹办等工作。记得当时邀请澎湃总编辑刘永刚担任一期沙龙访谈嘉宾,前期沟通中发生的一个小插曲,令他印象深刻,他立马在狄多华老师面前表扬我细致入微,盛赞杂志人行事专业。那一年,我充分发挥“使者”作用,搭建起了杂志和红网合作的桥梁。
不能辜负给予的信任
带着杂志社给的感谢信和满满的收获,2017年3月我回到了红网。舒董又给了一个尝试当部门“领头羊”的机会,这让当时意外有身孕的我诚惶诚恐,一方面感激领导给予的信任,另一方面又怕自己没管理经验把工作搞砸。当时总编室主任张泉森一句“放心,有我顶着”给了我莫大鼓舞。
不能辜负领导给予的信任,我所能做的,就是付出百分之两百的努力,将满腔感恩之情化作工作动力。那一年,带领新团队干工作,几乎忘了自己还是一个孕妇,加班写材料,组织会议,发作进医院六小时前还在单位工作。
这几年,总编室已经成了红网内容安全高效运转的中枢,“润物无声”地为红网中央厨房服务着,凌晨各个微信群没消息才敢下线休息,突发事件出来第一时间响应,宣传报道各项工作协调到位,想办法建渠道汇报红网工作亮点。在研发总监陈光林支持下,开发“内容生产管理系统”“内容安全保障系统”,使其成为红网的重要组成系统。
这十六载,如果没有红网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没有舒斌董事长、贺弘联总编辑、周珞副总编辑和调去出版集团工作的张泉森副部长的提携、关心、帮助,推着我往前走,我仍将是那个踟蹰原地的懵懂少年。
“跨越山河去拥抱你,多大风浪都在一起。”愿红网的未来激情澎湃,有红网的未来永远是热泪盈眶。
(作者系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总编室主任)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世琦
编辑:秦舷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